第A3版:宁波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31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抗战老兵陈筱儒

面对严刑拷打不屈服

  本报记者采访离休干部陈筱儒。

  □本报记者 黄合 海曙记者站 毛一波 通讯员 孙伊琼

  寻访地点:高新区新明街道滨江社区

  寻访内容:上世纪40年代前后参与抗日战争的经历

  讲述人:陈筱儒,94岁,离休干部,抗战老兵

  午后,天气有点闷热。

  94岁的陈筱儒靠在木质的座椅上,头发灰白,身形消瘦,虽精神头还不错,但听力已大不如前。

  “那是一段我终生难忘的回忆。”陈筱儒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追忆着往事。

  19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年,陈筱儒在安徽天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出生了。作为家中的老大,他早早放弃了学业,为一家人的生计奔波。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筱儒瞒着家人,成了村里第一个加入抗日自卫队的人,开始了地下情报工作。两年以后,他在安徽正式加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新建第五支队十五团,成了一名抗战士兵。

  不久,18岁的陈筱儒迎来了他的第一场战役。那是一个冬天,天气很冷,他穿着布鞋,冲过水田和旱地,布鞋被水冲掉后,他就赤着脚跑,直到双脚冻得失去知觉。凯旋后,所在部队政委送来一双草鞋,陈筱儒至今还记得当时那一份心底的暖意。

  从冬到夏,从北到南,陈筱儒跟随部队在不同的省份辗转,同日军打起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因自学文化,胸有笔墨,他成为队里的政治宣传员,一路上动员各地村民积极参与抗战。

  战争是残酷的,每一天,都是和死神在比赛。只是因为心中的信念,支撑着年轻人前仆后继。

  1940年,在一次支援前线的过程中,陈筱儒在仪征县被敌人抓住。在看守地,陈筱儒被吊起来严刑拷打,甚至吊着的麻绳也被打断了,他始终不肯吐露任何消息。4天后,陈筱儒和战友幸运获救。虽伤痕累累,但他又迅速加入抗战宣传队伍,在村民中召集抗战的力量。

  1943年前后,陈筱儒所在部队在江苏农村一带活跃,与敌人在后方周旋,斗智斗勇。此时,随着战斗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抗战也陷入了困难期。长期长线作战的日军,在沦陷区进行经济上的“以战养战”,“扫荡”“蚕食”“清乡”,不一而足,穷凶极恶。

  “3个月时间,我们打了80多场仗,可以说,每一天都处于紧张焦灼的状态。”陈筱儒说,当时,日军会利用汉奸搜集抗日部队的情况,还会换上老百姓的便装进行伪装。他们一行人就在平原、山区之间游走,有的时候一个晚上要换几个地方,先避开日军的正面袭击,再绕到后方给敌人猝不及防的一击。

  陈筱儒不无遗憾地说,当时他每天写日记,把这段吃不好睡不好的艰苦岁月记录下来———可惜,70多年过去了,日记本在屡次搬迁中遗失了。

  当年金戈铁马,而今恍然如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陈筱儒被分配到浙江省委,负责省委办公厅调查研究等工作。1962年7月,他调任台州地委农办工作直到1983年离休,1987年安置到宁波。

  如今,曾习惯了拔枪射击的手,在和平年代拿起了纸笔。在离休后的20多年时间,陈筱儒开始了诗、书、画等创作,大好山河、平淡生活、人间真情……陈老换了一种方式,抒发着对祖国、对人民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样,70多年前的峥嵘往事,永远不能被忘记。”陈筱儒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