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人云 8月28日,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发出倡议号召5A、4A级景区带头不涨价。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支持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的倡议,鼓励各类景区特别是高等级景区,要带头不上涨门票价格(8月29日《华商报》)。 在旅游景区的一片涨声之中,“不涨价”倡议似乎让人有了新的期待。然而也应看到,这样的倡议难对景区涨价形成实质性约束,最终效果如何并不乐观。近年来,景区门票“逢节必涨”、“借节打劫”几乎成了一种“规定动作”。看不起的风景,玩不起的山河,游客对此早已习惯性无奈,各种各样的吐槽从侧面说明了这点———“徐霞客若活在当今,估计要变宅男”,“唐僧师徒一行,若面对今天的景点疯涨,早就打道回府了”。鉴于此,有关部门既不能坐视不管,也不能靠一纸倡议应付了事。 有人提出旅客不能成为“待宰的羔羊”,应发挥“用脚投票”的方式,逼景区自动降价。如果基于供需关系,这样的想法当然有其道理。不过在各地普遍实行“圈景收钱”的模式下,公众根本毫无选择权。在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失衡下,景区自然“奇货可居”,说涨就涨说降就降。 西湖免费开放十多年,旅游总收入增长4倍。这一例证说明,所谓的景区扩大、成本上涨、保护环境和景区升级等涨价理由并不成立。当然,与“圈景收钱”相比,西湖模式更多是藏富于民,地方财政难以直接从中受益。在政府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谁轻谁重也就决定着景区的营运模式,如同高速公路收费一样,当景区沦为地方政府的“钱袋子”之后,门票价格就会成为民生之痛。该出行还得出行,该旅游还得旅游,总不能因为景区门票昂贵,就不再出去游玩。问题是,景区收费多少才是个合理数,是不是应当有严格的程序把关,是不是也要尊重一下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景区属于公共资源,本身具有公益性和文化普惠性,不该成为一些部门和少数人的“取款机”,况且靠收取门票的短视行为很难构建“大旅游”体系。体现景区公益性,最好办法就是低票价或免费策略。要实现这一点,就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带头不涨价”的倡议上,而应从顶层设计入手,“舍一时功利、逐长远兴盛”,摆脱独倚“门票经济”度日的尴尬,把景区真正还给社会和公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