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四明笔谭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9月1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谒沙孟海旧居

金锡逊

  【一种怀念】

  西湖山色空蒙,柳丝拂金。我沿湖滨北去,寻觅沙孟海先生在杭州的旧居。

  到了龙游路近西湖处,终于见有一院落,藏在小街北首楼群间。临街院门外青砖墙脚下有一石碑,上镌红色楷书:“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沙孟海故居 二〇〇九年四月二十日公布 杭州市人民政府立”。我们宁波的大书法家原来曾栖居于此,真是喜出望外。

  沙孟海故居是一座中西结合式的花园别墅,称为“若榴花屋”,进院门便是一个小花园,左首假山旁、红枫间有沙先生青铜坐像。先生坐在藤椅上,着中山装,左手复于右手背,右手扶一手杖,眼镜后面透出和蔼、深邃的目光。正面便是一座二层青砖小洋楼,坡顶,赭红木框玻璃窗。为旧居主体建筑,门楣上挂有匾额一块,灰底蓝字,上有隶书“沙孟海旧居 九二老翁钱君匋书”。

  进得门去,一楼正中一甬道,一室有油画:画中先生在红色印拓背景之前侧坐微笑。房内置有竹书架,竹躺椅,旧红绒毯。又一室靠墙是一深褐色木衣柜,左窗边有书桌、台灯、笔筒。再一室左窗边亦有一书桌、小座钟、笔架。墙角一瘦高之多抽屉文件柜。最后一间有长沙发,脸盆架、木饭桌,是先生之卧室了。灯光照着曲折之立屏,映照着先生各时期书法作品和各种年表、照片等。静悄悄的室内,沙先生犹如在小憩。

  解放后这里曾为大杂院,总建筑面积601平方米,先后由潘天寿、陈训慈居住,1952年后为沙孟海住所,他一直住到1991年,才迁居到新居庆丰村去,在此居住了近40年。满园艺术气息氤氲,至今似能听到书法大师孜孜求进的杖履声。

  1900年,沙孟海先生出生于宁波市鄞州翔凤乡沙村(今属塘溪村),早年师承宁波名士冯君木,学诗和古文辞。后来又与前辈学者朱彊村、况惠风、章太炎、马一浮往还。书法上溯汉魏碑版、晋唐名迹,并对钟繇、索靖、二王多有涉猎;又于欧阳询、李邕、颜真卿、黄道周诸名家风格颇有阐发。转益多师,化古融今,形成了气势磅礴而雄强的沙体书风,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解放后,沙孟海到杭州,历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长和中国美院终身教授等职。1992年10月10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3岁。

  让我们家乡人引以为荣的首先当然是他的书法。35岁以前,他以精严细整的中小楷书驰誉书坛;20世纪五十年代,他则以榜书(即“匾额”)闻名于世,我看到他的横幅“翰墨千秋”确实气势磅礴;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的书法日趋狂放随意,笔墨荒率而气韵沛然,留给人们印象最深。我看他的草书苏东坡诗轴《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笔走龙蛇,挥洒淋漓。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他的书风趋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平稳宁静,内敛精警。他抱定“抵老不作茧”的宗旨,锐意创新,在书法史上竖起一个丰碑。他不肯作茧自缚的进取,和齐白石的“衰年变法”一样令人钦佩。

  同样出色的还有篆刻。他青年时代有幸得到了吴昌硕、赵叔孺的教导,对圆朱文印及列国玺有着多年的潜心研究,成就高致绝伦。后又广泛涉猎陈秋堂、赵之谦、吴让之的治印风格,深得其理。吴昌硕高度评价他的印作,说他的印作饶有书卷清气。沙孟海的著述颇丰,有《转注说》《南宋官窑修内司窑址问题》《印学史》《沙孟海论书丛稿》等十多种。在学术研究上,他前期论析书史和印学,中期涉及语言学、文字学、训诂学等诸多领域,后期在当代书印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我出得院来,觉身上衣衫尽染翰墨香。无论沙孟海居于西子湖滨,抑或行走于东钱湖畔,终是居于中国文化爱好者的心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