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宁波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9月18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比如医院,来了宁波医生

  图为比如医院新成立的儿科,当地医生正在为藏民问诊。

  □本报记者 黄 合

  通 讯 员 勇祖轩 确 巴

  【足迹坐标】比如县卫生服务中心

  【走访故事】

  在藏族的文化里,死生是一件大事。

  站在比如县卫生服务中心,也就是曾经的县人民医院,抬头就可以看到不远的高山上挂满经幡的天葬台。在比如,至今还保存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骷髅墙,诉说着当地关于死亡和尊重的故事。

  50年前,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的时候,比如有了第一家卫生院。不过,作为一个高原上的藏民聚居区,现代医疗并没有在这里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宁波援藏干部的印象中,直到2004年,这家县级人民医院仍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宁波乡镇医院的水平。

  路途漫漫,隔断了比如百姓第一时间接受治疗的可能,也让生死显得格外脆弱。一度,比如县里医疗条件差,藏民只能去那曲治疗,路上至少耽搁四个小时;如果去拉萨,还得加上近12个小时车程,一个小小的阑尾炎都能置人于死地。

  彩超机、胃镜、心电图机、X光机……比如县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达娃加才领着我们在一楼大厅进行走访,上述这些最基础的设备,一开始来自于宁波援藏干部的牵线搭桥。也正是因为这些常规检查设备的引入,让这个县级医院摆脱了原先只能量量血压、吊吊盐水的窘境。

  不过,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当地缺乏专业医疗人才。2010年7月,来自宁波华慈医院的胡勇多作为第六批援藏技术干部,来到比如。当时的医院里有手术室,也有相关的设备,但已整整5年没有动过手术———归根结底,因为当地没人有这样的技术。

  第六批援藏技术干部胡勇多和张光辉两人相继在比如开展了第一例阑尾炎切割手术,开展了气管切开术等难度较高的手术,先后实施大小手术120余例。

  “我们希望能让病情尽可能在当地得到解决,同时通过梯队培养,在比如建立起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医疗团队。”根据胡勇多所说,在那前后甬藏两地开始了常态化的技术培训。

  2014年年初,刚刚毕业的益西来到宁波市第一医院学习,专攻放射科方向。在那半年时间,这个90后男孩得到了我市医务人员手把手的教导。如今,学成归来的益西成了医院里的骨干。

  “援藏干部对我们的帮助特别大,在他们的培训指导下,我们这里分工更细了,出现了综合科、儿科和妇产科等,也出现了流动服务车,可以去偏远地区上门服务。”达娃加才说。

  【记者手记】

  在离天最近的青藏高原,关于死亡的话题格外沉重。

  没有设备,没有技术,先天不足的比如医院很难为藏民提供优质服务;朴实无华的藏民过早逝世,也让医疗工作者深感遗憾。

  过去20年,有了宁波的援建支持,我们看到了一个在硬件上不断进步的比如医院,但是专业人才这块“短板”,很难在短短几年中得到根本性解决。

  如何搭建相应的激励机制,如何建立起一个内生性常态化的人才梯队,这或许是摆在比如医疗卫生事业面前更为关键的问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