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闹得沸沸扬扬的安徽淮南师范学院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终于有了结果。淮南警方多方调查取证,认定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学生骑车经过老人时相互有接触,女大学生承担主要责任,老人承担次要责任(9月21日安徽网)。 这起事件一波三折,真相扑朔迷离,许多人称之为“罗生门”(各说各话,真假难辨):9月8日早上,淮南师范学院门口,一位倒地受伤的老太太桂某某说,是骑车路过的一名女大学生把她撞倒的,女大学生袁某却说自己去扶摔倒的老人,反遭老人讹诈。 新闻报道说,老人家属在医院质问袁某:既然不是你撞的,你为啥要送她到医院,还要垫付医药费?这让许多人想起了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当年,彭宇就是被当作救扶倒地老人反遭讹诈的受害人,受到舆论同情和支持的,据说法官当时也是这样质问彭宇的:既然不是你撞的,你为啥要去扶她? 同样的话再次出现,瞬间引爆舆论,网友纷纷选择“站队”。老人群体在网络舆论场上的“缺席”,让相信和同情袁某的舆论再次占了上风,“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的论调甚嚣尘上。袁某发微博寻找目击证人,另一名学生出来作证。谁知“同学相证”,让舆论出现反转。随后,也有3人为老人被撞作证,但“同村人”“说证言像念书”等,让舆论再次反转。我在9月16日的微博上写到:如果没有现场监控,即便警方有调查结果,大家也不会相信,这事将成葫芦案,进一步加剧人心撕裂和社会冷漠。 社会复杂,人心更复杂,要求人人凭良心说真话是不可能的。生活中,既有跌倒后诬陷帮扶者的老人,也有撞倒老人后假装救扶的年轻人,有些人、有些事,真不像善良的人们想得那样简单、那样符合自己的道德期待。无论是大学生错,还是老人错,或者双方都有错,只要能查明真相,就不是问题,谁的责任自该由谁承担。问题是,如果真假难辨、事实不清,或者“真相”不能被普遍相信,那么,它就不仅仅是有人受冤或有人使坏的个案,而是会让许多人因为害怕“重蹈覆辙”而陷入“道德困境”,“老人跌倒,扶还是不扶”就会成为似乎无解的社会问题。 这其中,有些媒体心太急,偏听偏信,等不及水落石出,报道时要么“先入为见”,要么“感情用事”,对舆论和人心“一边倒”的影响和误导尤其大。当年,被媒体定性为“委屈”和“冤枉”,赢得主流舆论普遍同情甚至因此获奖的彭宇,时隔6年后承认“确实与徐寿兰老人发生碰撞”(今年2月9日央视《焦点访谈》)。而当时,他只承担了10%的责任。真相姗姗来迟,造成的恶劣影响已无可挽回,许多媒体和个人也不愿或没勇气改正当初的“错误”。 事情就可怕在这里。就像安徽的这起事件,由于事发处正好是监控盲区,警方看似和稀泥的处置,不失为谨慎和明智之举。即便如此,还是有网友讲,不管你们怎样,反正我就不信。这样的情形多了,必然加剧人们“怀疑一切”的不信任情绪。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一个理论: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公权力会遭遇“塔西佗陷阱”,社会道德和世道人心也会。 既然警方的认定难以让所有人认同,就需要公布更多细节真相,争取让更多人信服。它也应该带给我们这样的经验:一事当前,等一等事实,先搞清真假,再判断是非。如此,才可能慢慢填平社会信任的“塔西佗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