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9月28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的学生为啥“不会”提问

  □易其洋

    鄞州的邱隘实验中学,开设了“质疑、释疑的灵动课堂”,目的是让学生大胆向老师提问。有学生经常把老师问倒。但刚开始时,学生可不是这样,学校便“哄”着或“逼”着他们提问:开展“质疑之星”评选,奖励问得好、问得巧、问得多的同学;校长余文君上语文课,通常要求学生每人至少要提3个问题。渐渐地,学生提的问题越来越多(9月25日《钱江晚报》)。

  思考是最好的记忆,质疑是最好的思考。学生会提问题,能把老师问倒,正是“教学相长”。但不光是邱隘实验中学,也不光是中学,还有我们的小学、大学,学生几乎都“不会”甚至“不敢”提问。今年5月,就有报道说,一次讲座时,南京师范大学的“海归”教授张铭为鼓励学生提问,当场掏出了钱包。

  好多时候,提问就意味着怀疑甚至打破一些“一言堂”“大一统”“标准化”的东西,这是“创新”的基础,但也容易让许多“权威人士”不习惯、不舒服甚至心生忌恨。我们的学生“不敢”“不会”质疑和提问,我们的校长、老师、家长就敢、就会质疑和提问吗?答案显然是“否”。大人们都“不敢”“不会”,还时不时地“以身作则”。孩子们耳濡目染,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以分数定录取的高考制度,是很公平。但“唯分数论”传导到教学环节,就是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什么质疑、提问、辩论,都会被视为“无用”“多余”。在“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残酷现实面前,老师和家长更看重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不是有没有养成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能力。而每天作业“没完没了”的学生,哪有时间和心情去质疑和提问呢?

  这不是对邱隘实验中学的做法说丧气话,恰恰相反,我很乐见这样的“突破”。我也相信,假以时日,这样的做法一定会收到奇效。不过,还是有些担心,我们的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有没有耐心等到它“见效”的那一天。或者说,与硬邦邦的分数相比,一旦它的“效果”一时间未能显现或不被广泛认可,老师和学校还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