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读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可怜天下儿女心

  崔海波

  最近读了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留德十年》和《季羡林私人史》,意犹未尽,上网想搜索大师的其他作品来读,无意间看到他的儿子季承有一本《我和父亲季羡林》。季承在书里通过一些鸡毛蒜皮的家务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多面的立体的充满矛盾的父亲。他说“我一直不认识你们所说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在热热闹闹的学术追捧中,父亲的内心是冷的,是寂寞的。”

  季羡林的婚姻是包办的,这在那个时代很普遍,儿子季承出生才三个月的时候,季羡林前往德国留学,一走11年,等他回来的时候,季承已经上了中学。11岁的少年虽然不谙世事,但是聪慧敏感的他还是感觉到了父亲对母亲的冷漠。他在书中写道:“父亲和母亲怎么度过分别11年后的第一个晚上的,我当然不得而知,但从母亲第二天木讷的表情来看,那一夜恐怕并没有幸福可言。”

  季承和姐姐虽然看到了父母之间感情寡淡,但毕竟年少无力,再者,在季承的童年时代,父爱缺位,他对父亲也很生疏,所以,他只能把心事埋在心里。

  季羡林留学回国后一个人在北京大学工作,妻儿依然留在山东济南,后来季承和姐姐大学毕业进京工作,他多次向父亲提议把母亲接到北京来生活,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合情合理的要求,但季羡林直截了当地回答:我和你妈没有感情。季承不死心,他又做了很多外围的努力,比如给北大校长写信申请住房以及把母亲的户口迁到北京等,终于促成两地分居13年的父母团圆。季羡林的同事还帮着买来双人弹簧大床,但季老先生却要求妻子一个人睡在客厅里。季承发现表面上的团聚并没有促成父母感情的解冻,他又和姐姐商量,每个星期天到父母家去看望,这样,每周可以吃一顿热热闹闹的团圆饭。尽管如此,季承还是感到自己跟父亲“可以谈天说地,论古道今,就是谈不了心里话,交流不了感情。”

  几年前,我读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作品《清塘荷韵》,这篇美文曾获得第8届“中国新闻奖”副刊作品一等奖,描写的是他家门口的一塘荷花,堪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相媲美。季先生在文章中写道:“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石头上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

  从文字上看,这是多么甜美温馨和谐有情趣的居家生活啊。季羡林先生爱猫,他在另一篇散文《老猫》中把猫的活泼可爱通人性写得出神入化,很多中学语文老师把它选为范文推荐给学生精读学习。季承在《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中披露了父亲的美文后面不为人知的家境。他说,最多时,家里有八只猫,跳蚤臭虫成灾。晚上,季羡林把这些猫赶到妻子的房间里过夜,春天的时候,母猫彻夜叫春,让人不得安宁。季承实在看不过去,他想出了个办法,把母猫送去做绝育手术,家里才稍稍太平些。季承无奈地写道:父亲可以把爱倾注在猫的身上,却不愿意分一点给自己身边的亲人。

  芝麻绿豆般的小矛盾日积月累也会引发家庭成员之间的严重冲突,书中记述了1994年春节前夕,父子俩的一次激烈争吵。季羡林冲着儿子大声地吼道:“你干的都是为了你妈!”季承也大吼:“我妈是谁?她是你的夫人。”

  在季羡林的心中,自己与妻子形同陌路,你是你我是我,但在儿子季承的眼里,父母永远是一个整体。季承说,父亲一开始就给自己的婚姻判了死刑,却无限期执行,换句话说他没有勇气执行,以至于两人痛苦一生。季承和姐姐为此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收效甚微。真是可怜天下儿女心!

  母亲去世之后,季承和父亲之间长达13年不见面,这其中当然还有其他原因,直到季羡林先生辞世前8个月,父子间才冰释前嫌。

  子女撰文追忆父母,大多是在怀念中充满赞颂,季承的这本书里却时时流露出怨愤,他把自己与父亲之间磕磕绊绊的关系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真实得近乎残忍,文字朴实无华,让我们看到了国学大师生活中的另一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