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财经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何总有人把“腐利”当福利

  □罗浩声

    近日,贵州清镇市纪委查处并通报了该市总工会虚列食堂开支发放“福利”严重违纪问题。一夜之间,该市总工会“全军覆没”,从主席、纪检组长到会计、驾驶员在内共9人被立案调查(10月14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腐利”发放哪家强?以“任性”程度来评判,清镇市总工会肯定能上榜。从2011年至2015年,这家在编职工仅9人的总工会,违规违纪发放的补贴金额竟有300余万元。一年当中,1月、3月、6月、9月、12月等五个月分别有季度奖、半年奖、年终目标奖等不同的奖金发放。此外,“福利”清单中,还有茅台酒、高档烟,甚至连笔记本电脑、照相机也能“化公为私”。难怪网友惊呼:原来“福利”可以这样发!

  清镇市总工会为套取资金发“福利”,可谓煞费苦心。比如,他们在食堂账目上大肆做假———无论周末还是节假日,食堂天天“开伙”,天天“采购”,只有30天的月份,账目也能做出31天。职工“胃口”也大得惊人:2013年10月1日至12日,国庆节占了7天,但食堂仍“消耗”了1625元的蔬菜、1050元的肉、427元的菜油、307元的大米和189元的面条。按照账目测算,每人每天要“吃”2斤大米、2斤猪肉、1斤以上的菜油。

  清镇市总工会干部职工是“孤独的贪婪者”吗?非也。有权威数据为证: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今年中秋国庆前后连续4周的通报显示,49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问题中,违规发放津贴和福利高居首位,共137起,占处理总数的27.68%。可见,置中央三令五申于不顾,依然故我,顶风发“福利”的单位并不在少数。

  一些地方和单位总把“腐利”当福利,根源何在?笔者分析,有几方面原因:

  惯性使然。过去,有些地方的实权部门,“福利”好得不得了,一年到头发钱发物,底下人也不知道用的啥“名头”,反正大家利益均沾、心照不宣。弄惯了,自然收不住手、刹不住车。尽管如今规矩严了、“风声”紧了,也抑制不住私下搞变通、分“福利”的冲动。就像清镇市总工会,不仅不收敛、收手,问题暴露后,还通过各种方式统一“口径”,订立攻守同盟,对抗组织调查。

  认识上有误区。有的领导干部认为,不搞福利,何显魄力?只有给本单位干部职工多带来一些实惠,才能获得好感、赢得选票、树起威信。有的认为,反正自己没有揣腰包、吃独食,为“大家谋福利”的事,有条件要做,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有的干部职工则认为,这年头老实人吃亏,守规矩的单位也吃亏。只要领导肯“挑担”,正常福利之外,发点钱物没什么大不了的。一些人甚至以福利多少评价领导好坏,并以此给领导提意见、施压力。

  监督存在盲区。尽管中央规范津补贴的文件出台已好几年,但仍有一些地方在执行上搞阳奉阴违。“会前商议沟通,会上研究决定,不做会议记录,不出会议纪要,不留报表痕迹”,一些像清镇市总工会这样的单位,利用“庙小僧少”、不引人注目的“优势”,通过无底线的变通,使纪律和规矩成了“稻草人”。

  必须看到,不管打什么旗号、用什么“名头”,违规发放福利,其本质是倾吞公款、损公肥私,侵害群众利益。对此,应坚决动真碰硬,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以形成震慑,切实划清“腐利”与福利的界限。同时,也要从制度上作些反思,通过完善财务管理,加强审计监督等举措,堵上漏洞,让“腐利”无处藏身。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