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路在脚下

  封岳云给药专学生上课,普及中医药文化
  甬江职高学生带朱金漆木雕作品赴天津参赛
  黄才良向学生传授泥金彩漆技艺 (陈云松 摄)

  林海 陈云松 张一青

  据市文化馆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有关资料,宁波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23项,省级非遗79项,市级非遗179项,县级非遗520多项。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传承和发展是难题———众多非遗项目因没有市场难以维持,少数找到市场的非遗项目也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非遗的生产性保护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

  近日,笔者走访了宁波颇具代表性的几个非遗项目,一一剖析他们在生产性保护、商业性开发过程中的探索和经验,希望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本。

  培养年轻人掌握非遗技艺成当务之急

  宁海县的“泥金彩漆”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漆器工艺中,泥金彩漆的工序最为细致繁琐。隋唐时期,泥金彩漆渐趋繁盛,并开始走向海外。明清之际,泥金彩漆达到鼎盛时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转型的加速促使几千年来的婚俗习惯被彻底改变,人们对泥金彩漆器具的需求渐少,令这项传统工艺走向濒危的境地,仅宁海还有几位艺人掌握着这一民间绝技。

  泥金彩漆的代表性传承人黄才良,多年从事泥金彩漆制作。黄才良1957年生于宁海一个工艺世家,先辈们制作泥金彩漆的手艺在当地小有名气。17岁时,初中毕业的他跟着宁海茶院乡的堂舅开始了学徒生涯。1975年,他进入宁海工艺美术厂学习木雕和髹漆工艺,反复钻研,掌握了泥金彩漆工艺配方和制作工艺流程。此后他把这项技艺带入浙东工艺美术厂,成为厂里的一名技术主管,但此时的泥金彩漆器物已少人问津。1986年,母亲病逝,黄才良欠下巨债,只能放弃自己心爱的泥金彩漆手艺,转行跟着妻子的师傅去农村寺庙做佛像。2000年后,县文化部门进行非遗普查,他又重新研制开发泥金彩漆工艺项目,并于2004年着手申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将产品投入市场。

  2007年,泥金彩漆被正式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黄才良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11年,宁波泥金彩漆又成功跨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黄才良也被定为该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经过不懈努力,如今,黄才良生产的泥金彩漆产品已远销国外,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在他的苦心经营下,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声誉日隆,2014年该公司年产值250万元,3年内预计年产值将突破1000万元大关,广阔的市场前景让黄才良既喜又忧:喜的是泥金彩漆产品有市场,忧的是缺传承人。

  从投产至今,黄才良没有一天不为泥金彩漆的传承担忧:“年轻人的就业方向太多了,而泥金彩漆全是手工活,有20多道复杂的工序,完成一件作品短则半个月,长则三个月甚至半年,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做这个,即使来了也很难静下心。”

  宁波的另一项国家级非遗———朱金漆木雕是在木雕上贴金漆朱的木雕艺术,它以樟木、椴木、银杏等纹理比较细腻的木材精心雕刻而成,并贴上金箔和漆朱彩绘进行装饰,不仅雕刻精致,而且漆工的修磨、刮填、上彩、贴金、描花更是十分讲究。正是这种工艺使朱金漆木雕产生了富丽堂皇、金光灿烂的效果。2006年,宁波朱金漆木雕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于鄞州区横溪镇的鄞州中艺雕塑厂(2012年更名为宁波朱金漆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宁波朱金漆木雕传承基地。

  横溪镇政府很重视朱金漆木雕的保护,安排20亩土地用于朱金漆木雕保护项目的硬件设施建设。2008年起,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盖洪历时3年,自筹资金千万元建造了1.3万平方米的朱金漆木雕艺术馆和传承基地。该基地集生产、收藏和工艺展示于一体,成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个完整展示馆。同时,陈盖洪还耗资280万元制作了朱金漆木雕的代表作品———万工轿,获得第九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山花奖。

  陈盖洪1962年生于工艺美术世家,14岁时开始学习木雕设计制作,19岁进入宁波工艺美术研究所,拜高级工艺美术师曹厚德为师,掌握了朱金漆木雕的好手艺。

  作为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人,怎样传承和发展这门民间工艺?陈盖洪近几年一直在探索中,而培养年轻人掌握非遗技艺是当务之急。“我自己有一个雕塑厂,厂里有近80名员工,平均年龄在30岁上下,形成了一个系列流程制作的朱金漆木雕团队,这样在人才培养方面就不会出现断层。”

  “校企合作”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注入活力

  走访中笔者发现,目前非遗项目中市场前景较好的,多是与老百姓生活需求密切相关的项目,比如“寿全斋中医药文化”。在宁波,它是目前唯一一个中医药方面的省级非遗项目,近几年来在商业开发、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

  宁波寿全斋药店创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今已有250余年的历史。寿全斋以货真价实为宗旨,更兼有自制各种膏、丹、丸、参茸补酒等药品的传统,形成了“正、证、精、真”的风格,尤其是自制虎骨膏、龟板膏、鹿角胶、驴皮胶是寿全斋的传统优势项目。

  “寿全斋中医药文化”拥有者宁波药材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在河南商丘投资1亿元设立宁波寿全斋商丘有限公司,建立中药饮片生产基地,年产能5000吨,预计今年年底投产。在杭州湾新区的宁波麟沣生物科技园区也是“寿全斋”的另一个中药饮片生产基地,加上位于海曙区的中药饮片生产基地,“寿全斋”中药饮片的年产能在1万吨左右,在浙江省名列前茅。目前,公司主营“寿全斋”和“冯存仁堂”两个中药品牌的线上线下销售业务。“寿全斋”侧重于中药饮片业务,而“冯存仁堂”侧重于国医馆,做中医诊疗服务。

  “去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六七个国家级文件,加上屠呦呦此次获诺奖,对中医药行业是长期利好。”宁波药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谢君杰介绍。

  在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过程中,人才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宁波药材股份有限公司和位于宁波的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尝试,学校连续10多年派学生到公司车间实习。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国甫在公司主要负责药店管理、人才培养、业务咨询等事务,而公司的中药材总顾问封岳云则不定期地到学校做中医药文化方面的知识讲座,普及中医药文化。公司的企管部则从企业文化的角度重点抓好非遗项目的文化建设工作。今年,他们已顺利通过了宁波市“三位一体”非遗传承体系的认证。

  泥金彩漆传承人黄才良同样深知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2007年,在一次会议上黄才良遇到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的校长应龙泉,经过商谈两人一拍即合:一种“校企合作”的非遗传承模式诞生了———第一届“泥金彩漆技艺培训班”在宁海第一职业中学工艺美术专业开班,由黄才良、陈龙担任老师传授技艺。在课堂上,从制作材料、流程,到传统文化图案的意义和风俗民情等,黄才良一一为学生讲解,他还鼓励学生多看文学著作、历史书籍。

  这一创新很快走红全国。2009年,国家教育部时任副部长的鲁昕在国家级开发区职业教育年会上对这一做法予以推广:“将民族的艺术、民间的文化、民间的工艺,作为职业教育来传承,变成职业教育的专业,并赋予时代特色,使之不断传承下去。”2011年11月全国非遗保护、传承宁波会议上,这一做法被称为“宁海现象”,得到文化部的表扬。

  据悉,179个市级非遗项目中已有36个传承基地放在幼儿园、中小学、职业学校及大学,其中有12个被列入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名单,涉及的非遗项目包括传统美术、传统舞蹈、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音乐、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等7个大类。

  宁波的这种“非遗进校园”活动就是把学生作为非遗传承的主体,由专职教师在学校进行持续性、常态化教学活动,把非遗项目植入校园生活,编写出适合不同年级段学生的教材,并将它们与美术、音乐、体育、德育等课程以及乡土文化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

  跟寿全斋、泥金彩漆一样,朱金漆木雕也尝试了“校企合作”的模式。“这么做的初衷是因为传统工艺的传承一直是行业内的难点,以往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并不一定适合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陈盖洪说。自2012年9月起,陈盖洪开始和横溪镇中学合作,建立联合培训机制,成立宁波朱金漆木雕社团培训班。学校聘请陈盖洪为艺术顾问,由朱金漆木雕艺术馆提供教具、教材、配套工具,定期派遣经验丰富的手工艺人到学校授课并指导学生现场操作,横溪镇中学也指派教师跟班学习,协助管理。

  培训利用学生劳技课的时间,以兴趣班的形式展开,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在两个年级段中各设一班。教材的编制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他们的兴趣导向和实际动手能力,由朱金漆木雕艺术馆和学校老师共同商讨、合作完成。由于学生的美术功底较弱,所以在初一年级的教学初期,以理论教学为主,从历史文化入手,深入浅出地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当学生们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以后,再开始引导他们从木雕的基本功开始练习。经过一年的培训后,学生们已经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朱金漆木雕小作品。学生的作品在宁波市的劳技比赛中获得多个奖项,朱金漆木雕的社团培训课也成为横溪镇中学的一个特色。

  此外,朱金漆木雕艺术馆还和甬江职高达成了联合办学的协议。工艺美术专业是甬江职高的传统优势专业,2015年3月,甬江职高的校长陈疆雷带领师生到艺术馆实地观摩,双方初步达成校企合作的意向。当月甬江职高就派了6个工艺美术班学生和一位老师到朱金漆木雕艺术馆进行了25天的短期培训。随后甬江职高面向工美专业和动漫专业的学生开设朱金漆木雕基础课,直接将“宁波朱金漆木雕”纳入到学生的课表中。

  今年6月,为参加“2015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创新成果交流大赛”,甬江职高派葛建杰、戴乔俊、周胜、周涛、潘越五位学生,在老师陪同下到朱金漆木雕艺术馆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强化训练。7月初,他们由副校长带队赴天津参赛,创作的朱金漆木雕作品最终荣获一等奖。据了解,这是宁波唯一一个获一等奖的项目。

  既要培养人才,更要留住人才

  “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为非遗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希望,但现阶段的作用依然有限。如泥金彩漆技艺培训班的第一届学生最初有45人,到毕业时只剩胡亮亮、王群、王战奎三人,目前均已在黄才良的公司上岗。从2007年开展校企合作至今,7年来宁海第一职业中学工艺美术专业的招生超过500人,但最终留下来从事泥金彩漆行业的只有5人。杨晨是宁海第一职业中学工艺美术专业2013级学生,她是该班30多名学生中掌握泥金彩漆技术最好的几个人之一,深得黄才良的赏识。今年上半年,她说父母希望她参加高考,此后就没再回来。对此,学校领导也很无奈———在继续求学和就业方面,学校只能尊重学生的选择。

  “泥金彩漆工艺的流程复杂、精细,所有工序全由手工完成。学这个需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这对如今活泼、好动的95后来说是严峻的考验。”提起人才培养,黄才良十分苦恼。

  非遗的人才培养怎样实现良性循环?这成了很多人思考的问题。

  在国外,手工艺者是备受尊重的职业。在亚洲国家尤其是日本,手艺人被称为“匠人”“职人”,其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和艺术家相当。而非遗传承人亦当如此。

  黄才良曾提出,学手艺最好是在高中阶段,传统工艺对传承人各方面的素养要求很高,在学手艺的同时,最好能兼顾文化课学习。

  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陈莉萍表示,人们普遍认为,传承纯手工技艺类的非遗更多的是中等职业院校的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在非遗传承方面的缺位。教育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建立长效的衔接机制,以保证非遗人才的培养和传承形成完善的体系。

  宁波市文化馆副馆长、宁波市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孔燕表示,国内非遗传承人缺乏,主要还是由于缺乏体制保障。如果一个手艺人既能完成学业,拿到由教育部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又能在毕业后进入体制保障的单位从事相关工作,那么,体面的学历和体面的职业,能为家长和孩子打消世俗顾虑。

  在与北京非遗专家交流中孔燕了解到,北京高校正在逐步摸索“校-校-企”合作模式,采用大学联合职高3+4模式,并同步采用“校企合作”模式。“手艺特长生”既接受高校氛围的熏陶,完成文化课学习,又能在毕业后经企业推介从事非遗相关工作。这样,才能在“培养人才”之后,最终实现“留住人才”。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