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造最优人才生态 推动人才开放发展

———“人才发展与政策创新”高峰论坛专家观点综述

  □李磊明 王明荣

  最近,2015中国(宁波)“人才发展与政策创新”高峰论坛在我市举行。论坛由中国人才研究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何宪,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刘永志,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SHRM)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冉毅波和乐道战略材料有限公司总裁刘毅等专家学者,围绕“人才发展与政策创新”这一主题分别作了演讲。

  与会专家学者站在全球视野、用战略眼光和务实探讨,对我国的人才发展和人才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思路,尤其是在人才国际化竞争的趋势特点,人才开放发展的政策创新、生态系统和发展环境以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方向等方面,提出了新思路新观点。对宁波在人才开放发展、政策创新、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和重大人才平台打造等方面的探索和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宁波的做法已经成为全国的创新先导和经验典范,并对宁波人才发展和人才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破除人才体制机制障碍 推动人才政策创新发展

  何宪指出,当今世界,人才已经成为全球共享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稀缺资源,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弱,各国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争夺人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吸引、保持、使用人才,特别是能够推动科技创新、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科技人才,迅速增强我国经济和科技竞争力。2010年以来,以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抓手,我国正在开展世界最大规模的人才资源开发活动,人才工作实践也进入一个重大创新活动期。同时,人才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健全、不细致、不到位的地方,亟待人才政策创新。

  一是树立人才发展的正确导向。当前科技创新领域“官本位”现象普遍存在,人才评价、资源分配、成果鉴定受到行政干预,不公正的竞争规则导致部分人才的价值取向偏离。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提升一线科技人才的地位和话语权,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和正确的人才发展导向。

  二是积极发展完善人才市场。当前我国统一的人才市场还未形成,区域人才市场分割严重,产业行业人才市场发展薄弱,人才市场不同程度地存在政事不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现象,要尽快建立、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的人才供给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

  三是构建人才发展的公平环境。人才发展不能仅依靠行政手段,不能仅依靠对少数人才推出特惠政策,更不要依靠拿出金钱和官位吸引少数精英,而是要通过营造公平竞争的人才发展环境,运用市场机制来发展人才。要加快人才立法进程,通过建立体系完整、结构协调、内容充分、全面的人才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综合法治环境。

  四是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要大力改革、完善人才评价和管理制度,健全人才在社会各领域顺畅流动的机制,制定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激励政策,努力营造促进人才发展的无障碍环境,走出一条推动人才发展的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之路。

  借鉴国际人才竞争经验 加快宁波国际人才集聚

  王辉耀指出,全球人才流动是继全球货物流动、全球资本流动之后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这一轮的国际人才竞争是国家未来获得绝对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有2.32亿人在进行国际性的流动,移民在发达国家的人口比例大多超过了10%,留学生成为各国争夺的稀缺资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国际留学生总量占全球高等教育总在校生人数平均值已达到8%;移民回流现象也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人才向发展中国家寻找机会,韩国向菲律宾的移民,十年增长了43%;目前国际人才竞争主要存在美国的“人才移民模式”、新加坡的“人才立国模式”、澳大利亚的“国际留学生模式”、以色列的“人才回流模式”、欧洲的“人才环流模式”、德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东南亚的“区域人才合作模式”。

  宁波加快集聚国际人才可从以下六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大教育国际化力度,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国际化人才教育。二是吸引更多国外留学生来宁波,让留学生毕业后留在宁波工作,帮助宁波民营企业走出去。三是建立华东国际人才聚集高地,实施国际人才环流共享,降低区域人才流动壁垒。四是发放宁波国际人才就业证,试点建立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制度。五是建立资深海外人才来宁波计划,像王宽诚奖学金奖励了60多万人出去,也可以作为重点吸引对象。六是打造国际人才研究智库,加大国际人才研究力度,举办年度中国宁波国际人才论坛,建立宁波政府支持的国际人才猎头网络。

  择天下人才创新政策 促宁波人才开放发展

  吴江提出,我们要集聚发展人才就是要靠人才政策的改革创新,就是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开放的人才政策,应该是一个能让天下英才认同并有吸引力、能让所有市场主体自主选人用人、能在国际竞争中形成人才比较优势以及能在全社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环境的政策。推动人才开放就是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思想,将不为地域、不为所有、不拘一格贯彻到整个人才创新工作中,要着眼于人、着力于人,把人放在核心位置上来提高我们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屠呦呦的创新经历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让年轻人敢试敢闯、不拘一格,屠呦呦当国家重大课题组长的时候才39岁,是一个只有实习研究员职称的年轻人。宁波未来发展最大的潜力在提升人才开放度,从外国人来宁波的数据来看,最近15年时间,为外国人发放的就业许可证有7000多人,这些人主要是经理人员,工程人员只占14%,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占1.36%。通过吸引更加高端的海外人才,宁波未来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宁波构建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网络的路径有三:一是构建世界“宁波帮”政策网络。抓住“宁波帮”这种地域情感,构建一个共同体的政策,像印度的“科学人才库”政策,整个一套政策可以吸引一千万印度裔人士来印度工作。二是构建“世界工程师”政策网络。根据宁波的“海外工程师”构建一个政策,形成一个工程师职业共同体,推动宁波的工程技术发展。三是构建“创新创业者”政策网络。宁波的“人才发展新政”25条就是创新创业者政策网络,要在人才的市场环境创新、监管环境创新以及政策环境创新方面持续优化,打造创新创业者政策网络。

  找准人才引进突破口 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

  刘永志认为,现在的“一带一路”战略、国际产能合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政放权等这些战略性的举措都是经济新常态,都需要人才的助力。“十三五”期间,“创新驱动、人才引领、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将是人才引进的主旋律,人才引进呈现出一些新趋势新特点:一是范围扩大,从过去的以引进海外华人为主向引进华裔非华裔人才并重转变;二是形式变化,从短期技术咨询向长期课题攻关创新创业转变;三是人才层次提高,从投入较少向投入较多转变;四是从个体引进向团队引进转变;五是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扩展;六是从“请进来”向“走出去”转变。

  要注重政策创新性、整体性、协同性和可操作性,满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一是政府要树立新的理念,创造良好的政策法治环境,对人才及用人单位提供行为指引并保障各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政策法规一定要务实、接地气,重点在规划、政策、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有所作为。二是企业要待人以诚,发挥好主体作用,关注人才的个性化需求,一人一策,与引进人才结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三是全社会要关爱人才,增强包容性,为外来人才融入提供各种便利,社会政策要全面体现国民待遇精神。四是要注意人才引进的风险规避问题,要通过更加专业的人才引进机构进行,合理规避风险,让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没有后顾之忧。 

  把握全球人才开发规律 应对国际人才获取挑战

  冉毅波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贸易出口不断扩大、跨国公司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对未来我国获取国际人才提出越来越强烈的要求,到2050年,无论是全球还是我国的人口结构将出现人口后备力量不足、人才供给不足、更多依靠中老年人口支持的问题,必然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人才获取竞争。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在全球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当前人力资本的挑战主要是由于技能和需求的错位,高技能人才出现结构性缺失,未来人力资本的挑战则是由于未来年轻人急剧减少以后,缺少大量有能力的领导者。对人才获取企业来说,应聘者没有你所需要的技能和来自其他雇主的人才竞争将是面临的主要挑战。

  对宁波未来的人才获取和人才发展有如下建议:一是把人才的追求、人才的价值观和我们所宣传的价值观相匹配,也就是加大宣传宁波追求全面和谐发展的系统、持续发展的理念,让更多志同道合者愿意来。二是采取多样化渠道加大吸引人才、招聘人才的力度,特别是利用越来越有效的社交媒介进行招聘。三是强化文化的融入,就是要构建起各类人才所认同的城市人才文化。四是不仅仅是要把人才吸引来,还要长期留住人才,为人才谋划未来的发展路径和职业生涯通道,避免来了一年或者短期做一个项目就离开。

  探索新材料产业发展新模式 引进集聚高端顶尖人才

  刘毅说,乐道战略材料公司瞄准“中国制造2025”最核心的100个战略材料的突破,选取传冷传热、电磁和摩擦磨损等5个关键材料,采取“创业+投资”的发展模式,与我国70多个两院院士开展合作。乐道公司关注世界顶尖人才的技术并进行技术研发转化,为技术团队提供人才、投资、市场、设备等要素,采取股份制合作模式,并培育其上市。乐道公司只搞基础研究,集中做核心母材的生产研发,将技术数据开放给上百家上市公司和央企,将央企研究院当成乐道公司的研究院,把几十个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设备也变成乐道公司的“云实验室”,形成上下游产业链。乐道公司提出“材料+”的概念,与全国上百家上市公司开展材料深度合作,利用“乐道模式”将沉睡的院士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获得了国内很多院士的支持。

  未来乐道模式与宁波新材料产业要加强合作:第一,乐道公司希望与宁波的新材料企业深度合作开发电磁一体化材料。这个材料既有导电性又有导磁性,可以把电磁运转度提高一万倍,全面提升稀土永磁性能,能够与宁波现有的新材料产业基础很好地结合。第二,寻找宁波优秀的中小新材料企业,引入乐道的“创业+投资”模式,开展深度合作。第三,与宁波新材料领域的优秀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出资的新材料投资基金,利用乐道公司熟悉材料领域的优势,与宁波企业合作推动宁波新材料产业爆发式增长。第四,宁波引进人才不仅要关注国际人才,国内人才集聚度高的城市也应该重点关注,尤其是北京、深圳等地,通过组建关键材料领域重大研究平台等形式,将这些城市中不被高度关注但是非常有潜力的人才、团队招过来,在全球范围内把上中下游的关键企业、顶尖人才集聚在宁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