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蒋炜宁)记者日前从全省首个儿童社区康复基地———江东区儿童康复社区基地获悉,203名发育迟缓孩子在“家门口”得到全方位的连续康复治疗。150多名发育迟缓的儿童康复治愈,回归正常。其中5个孩子边康复治疗,边随班就读。 而在以往,由于当地缺乏相应的儿童康复机构,这些儿童要么奔波在去上海、杭州等地的康复路上;要么就错过了最佳康复治疗期,造成终身残疾,成为家庭无法弥补的痛和社会的负担。随着医学的发展,新生儿抢救存活率提高了,但这些抢救过来的孩子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迟缓、脑瘫等后遗症。 据测算,宁波每年新增5900例运动发育落后和认知发育迟滞患儿,现有1690名脑瘫儿,每年还会新增230名脑瘫儿。而通过早期筛查和康复干预可明显缓解发育迟缓及脑瘫的残障程度,部分还能完全恢复正常。 江东区儿童康复社区基地是由江东区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与江东区残联三方合作成立的,自去年10月落成以来,已开展5万多人次的门诊康复。每天一早,孩子们在家人的陪同下,在这里接受由11名康复医务人员提供的集运动、作业和语言于一体的治疗,还有感觉统合训练的个性化治疗。每天,孩子们还会带回一份作业回家康复治疗,由医师先手把手教会他们的家人,再按表格细化操作。每个月还会有一次康复评估,随时调整方案。每月有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浙大附属儿童医院的专家前来会诊、指导康复。基地目前引进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筛查技术,针对3月龄前的孩子开展筛查,尽早发现脑瘫、发育落后的高危患儿,以便早干预。 日前,在康复基地,两岁半的脑瘫儿大伊(化名)一边双手稳稳地抓住电动康复小车的手把,一边双脚随着音乐节奏踩着踏板。一旁的奶奶说,孩子小,一出宁波就会水土不服。过去为康复,她每天6时起床,抱着孩子坐大巴到绍兴,做两小时康复,再坐车回到家已经是下午5时。这样断断续续坚持了9个月。 基地开业当天,奶奶就带孩子来了,一周五天,每天在基地待上一天。“一年下来,大伊不仅坐得稳,还会跪、趴、扶着站立,还能灵巧地抓饼干吃呢!”奶奶欣慰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