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党史·国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1月09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世纪50年代宁波血吸虫病防治始末

  上世纪50年代,宁波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党和政府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领导人民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显著降低了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到1956年,宁波的肠道传染病比1955年减少29.2%,疟疾发病率比1955年减少70.4%,流行性乙型脑炎比1955年减少5.2%。

  血吸虫病是当时宁波流行比较广、危害比较严重的疾病。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遍布宁波各地,不仅田边、水沟有,竹林、坟地甚至石头缝里也有。被感染的人群中,有农民、工人、机关干部、学生,男性患者比女性多,青壮年比老人小孩多。

  1954年,宁波专区开始进行螺情和病情的调查,余姚、鄞县、奉化和宁海被确定为血吸虫病流行区。据1955年年底的统计,血吸虫病流行区域涉及全专区240多个乡镇,患者约9万人,受到严重威胁的有74.1万人,最严重的村有44.8%的人受到感染。

  为了领导全专区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专署于1954年9月成立血吸虫病防治办公室(简称血防办)。1955年,血防办组织医务人员进驻镇海县新联乡三官堂村(今属宁波市江北区)和鄞县的布政乡、梅墟乡开展查螺灭螺、查病治病的试点工作。同年,鄞县、镇海县和奉化县先后成立县卫生防疫站,内设血吸虫病防治科,从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此后,其他各县也相继成立卫生防疫站。

  肆虐的血吸虫病,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引起中共中央的高度关注。1955年11月,毛泽东在杭州召集华东、中南地区的省、市委书记开会,研究农业问题,并研究讨论血吸虫病的防治问题,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会议决定,中央成立由9人组成的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有血吸虫病的省、地、县成立七人小组或五人小组来领导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1955年12月10日,中共宁波地委决定,成立地委血吸虫病防治五人小组、宁波专区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12月15日至19日,地委召开专区、市防治血吸虫病会议,传达中央和毛泽东关于防治血吸虫病的指示,制定宁波消灭血吸虫病的初步规划。会议决定,按照半年准备、3年战斗、1年半扫尾的规划要求,在5年内消灭血吸虫病。会议对其他地方性流行病也作出限期消灭的计划。会议要求,必须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在1956年6月前分批完成所有公、私医疗机构的中西医务人员的训练,并大量训练农业生产合作社保健员,以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下,宁波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有序稳步地开展,为此后最终控制并消灭血吸虫病流行奠定了基础。

  (摘自宁波党史二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