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扬 山东青岛市物价部门就地铁票价召开听证会,听证会尚未召开,就被指有造假嫌疑———参会市民名单显示,一个名叫王秀丽的女性今年已经3次被抽中参加听证会。青岛市物价局就此回应称,参加人均为公开抽取,但确实有报名人数过少的情况(11月18日《新京报》)。 从新闻报道来看,这个王秀丽不是“托”,而只是一名热衷于公共事务的普通市民。她之所以多次被抽中参加听证会,最主要的原因是报名参加听证会的市民太少。她参加的三次,分别只有18人、28人、20人报名,要从这些人中抽出12名听证代表,一个人被重复抽中的几率就很大。就这样,王秀丽一不小心成了“听证专业户”。 王秀丽参加的三次听证会分别是关于水价、天然气价、地铁票价调整的。按理说,这些价格调整涉及当地每个市民的切身利益,市民应该踊跃参与,但为何报名参加的市民这么少?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来,一些地方价格听证会的公信力不高。会还未开,涨价的调子已定,只是让听证代表在差别不大的几套涨价方案中做选择题,非此即彼,而无论代表怎么选择,有关方面的意愿是不会改变的。当听证会异化为“听涨会”,久而久之,市民自然缺少了参与的热情,因为参不参加都一样,由谁参加也一样。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虽然大伙儿知道水价、气价、地铁票价事关切身利益,也只好充耳不闻、任凭摆布了。 另一方面,参与听证会的人少,正契合了有关方面的意愿。因为参加听证会的市民越少,有关方面就越方便“操作”,听证会上的反对意见就会越少,听证会就越可能走过场而沦为“听涨会”。两种原因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是“逢听必涨”,听证会就越没有公信力,就越少有人愿意报名参加听证会;越是很少有人报名参加,听证会就越容易“逢听必涨”,并且让一些人成为听证会上的常客,“听证专业户”也就应运而生。 破解这一恶性循环,也应该从两方面着手。相关部门应有充分集纳、汲取民意的诚意。比如,不能把价格听证变成涨价选择,听证代表的反对意见要管用,不能提了白提。若能如此,市民参加价格听证的热情自然会高涨起来。而作为现代公民,则要有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积极争取权利。事实上,现在很多人并不是不关注公共事务,只不过他们把这种热情倾注在网络上,热衷于在论坛、博客、微博、微信上对公共事务评头论足,表达各种不满、提出各种意见,现实中,对参与公共事务却堪称冷漠,不敢发声、不愿发声,甚至懒得发声。 水价、气价上涨在网上引发人们的热议,可现实中报名参加听证会的人少之又少,这一热一冷表明,很多市民没有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网上发表意见固然也是正常渠道,但参与公共事务不能只做“键盘侠”,要让公共事务更多体现更广泛群众的利益,更需要人们在现实中去争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