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读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超凡妙绝的《三体》

  吕 兵

  人类认识世界有三种方式,即科学、宗教和艺术。科学探寻真,宗教探寻善,艺术探寻美,真善美不可分割,科学、宗教和艺术同样不可割裂,能把这三种方式最大程度结合起来的文学体裁,就是科幻文学。2015年8月,刘慈欣《三体》荣获由世界科幻大会评选的雨果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这一奖项。

  知悉《三体》获奖,既为刘慈欣高兴,也感到难过。与《三体》英文版2014年才出版,一推出就受到美国主流媒体关注并广受好评相比,2006年就发表的中文版《三体》,在国内关注度并不高,若不是它正在被拍成电影,我也不会阅读它。

  《三体》讲述了人类在地球毁灭之后向外太空寻求新生和保存文明的故事,是一部深奥的、充满创新思维的史诗作品。《三体》中无论是面壁者罗辑,还是失败主义者章北海,这些勇挑重担、为人类生存披肝沥胆的英雄无不受到别人的攻击、误解和刁难,这已然成为作者现实的写照。日本动漫风行中国35年,尽管屡遭管理限制,依然如火如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刘慈欣用宏伟大气、空灵绚丽的想象之笔,书写了中国科幻的一个新高度。一部于2006年开始连载的长篇小说,用近10年的光阴,最终等来了世界级专业奖项的认可。

  在我有限的阅读体验中,我以为中国文学在鲁迅之后,最精彩的作品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和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吊诡的是武侠文化和科幻文化一贯为主流文坛所排斥。毕竟即使在发达国家,科幻文学作为知识领域的混血儿,也长期处在“非主流”“亚文化”地位,在夹缝中求生存。正是在出现了凡尔纳、威尔斯、爱伦·坡这些大家后,科幻小说才逐步确立地位。在我国,科幻新生代不过十几年,诞生伊始,就面临着“当代史书写”这一充满荆棘的领域,确立其文学地位需要更多的刘慈欣们。“每一个时代都是靠幻想养育的,以免人们过早地放弃生活,使人类走向死亡”,刘慈欣的小说是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思考,更多的作家和读者应该加入到这支思考的队伍中来。

  从屈原《天问》到李白的“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文人们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震烁古今,刘慈欣的笔耕不辍是这种探索精神的继承与延续。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用了100年,刘慈欣自己走了30年。2015年9月12日,第26届科幻银河奖颁奖中最佳长篇小说奖空缺;创刊近20年、中国仅存的两大科幻杂志之一的《新科幻》悄悄倒闭……“国内科幻文学长期以来较为低迷,仅凭某部作品获奖并不足以在短期内改变这种局面”,未来的路还长,现在只是起点。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