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四明笔谭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慈城况味

  【乡土情怀】

张存

  慈城,一座古老的有意趣的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就像一坛老酒,在时间的酒窖里,酝酿着她浓郁的芳香,使人为之深深地沉醉。

  曾经的慈城,是有些寂寞的。那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石板小巷、木雕窗刻,以及浓重的地域风情、人文历史都以原生态的美呈现着。这些年来,这种原生态的美似乎成了一种奢望。慈城,这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古县城”,就这样以古朴清新、儒山雅水之态,为喜山乐水的人们提供了静心之地,人们也因其悠远的文史魅力倾倒而流连忘返。

  在那个古老的小镇,人们悠闲舒适而居。闲适间遗留着古老的文化墨痕。慈湖边,民权路的一处老宅,与一位老者相遇。他在进院子的地方,坐在一把方凳上,用煤球炉子烹制着油焖茄子。在那菜肴飘出的香味里,有着许多生活的情趣。老伯姓姚,解放前曾在胡庆余堂当过学徒。后来进了省委机关,做统战工作。退休后,老人回到了阔别几十年的慈城老家,和发妻过着恬静而悠闲的生活。

  他的身后,是一个小小的庭院,洁净而生机盎然。丝瓜、番茄、茉莉、茄子将庭院点缀得姹紫嫣红。一角的桌子上有几份当地的报纸,这是老人的精神食粮。清晨与老伴一起去附近的慈湖边散步,回来喝茶、看报,烧菜。老伴则打扫庭院,两人相得益彰。多少柔情、多少甜蜜、多少惬意,都浸润在这平淡之中了。

  “悠长、缓慢、从容”,这些词构成了慈城温暖的基调,给人回味,心如止水。

  慈城地处东海之滨,姚江之畔,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慈孝文化之乡。据史料记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建城———勾余,这是慈城最早的古名,后改称“句章”。至唐开元26年设慈城县,因县城建此取名慈城。迄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是江南极少数保存完好的千年古县城。

  第一任知县房琯和诗人杜甫还有着一段故事呢。当年房琯从陈陶科打败仗后被肃宗论罪,时任“左拾遗”的杜甫冒死奏本,由此激怒肃宗,把杜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后来弃官到四川成都,住进了草堂,在艰难的途中,深感民间疾苦,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即“石壕吏”“新安吏”“潼文吏”,“垂老别”“无家别”“新婚别”。回味着这段历史我们百感交集,无言以对。后来房琯也被贬到慈溪当了县令。他爱民如子,慈溪人民曾造骢马桥来纪念他。有联为证“明镜高悬,扬清激浊,胜过慈湖水;仁风普及,立功积德,犹如天柱峰”。

  古县城的大街小巷,具有浓厚的人文清韵,历史文脉俯拾皆是,有浙东地区惟一保存最完美的学宫———孔庙,其布局完整,规模宏大,反映了儒学在传统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深远的影响。明代的甲第世家、福字门头、符卿第、布政房和清代的冯宅等名人故居,做工精致,用料讲究,是当地民居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慈城明清时期建筑和生活气息。

  慈城的冯氏家族,肇始自唐、兴旺于明,绵延至今;诗书传家,仕商并举、名人辈出。冯君木(1873—1931)清末“慈溪四才子”之一,精于国学,善于教育,弟子中有陈布雷、沙孟海等人。还有就是当代著名文化人、全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其“发源之远,簪缨之盛,支本之繁”,在宁波地区非常罕见,是最典型的儒商望族。二品大员、刑部尚书冯岳告老还乡时,皇帝赐宅,名曰“彩绘台门”,至今犹存。全宅所有珩、檩、枋、梁等,都是用白、红、青、绿等彩绘画出假山、牡丹、白鹤以及几何图案;柱头、拱身等部位装饰着各种题材的透雕作品,虽然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当年风采仍依稀可辨。

  在慈城乃至整个江南,流传着许多与年糕有关的动人故事和美好寓意,宁波一带民间就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谚,这些与慈城年糕独到的制作工艺和品质一起,使慈城年糕成为慈城除拥有“慈孝之乡”、“儒学重镇”“进士摇篮”“民居经典”美誉外的另一张靓丽的名片。

  慈城年糕是用优质粳米制成的糕点,是宁波市传统的名特优产品。慈城年糕生产历史悠久,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伍子胥在慈城作战。他临死前对部下说:“如果国家有苦难,百姓断粮,你们到城墙下挖地三尺可得到粮食。”伍子胥死后,他的部下被越军包围,城中断粮已饿死不少人,这时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话,就去挖城墙,挖了三尺多深,果然挖到了许多可吃的“城砖”即年糕,结果打了胜仗。原来是当年伍子胥在慈城督造城墙时,已做好了屯粮防饥的准备。从此以后,每逢过年慈城家家户户都做年糕,年夜饭就吃年糕汤来纪念伍子胥。

  慈城年糕洁白如玉,光滑润口,大小一致,煮而不糊,以质优闻名。特别是慈城有许多名牌年糕,如“塔牌”年糕、“冯恒大”年糕、“义茂”年糕、“如意牌”年糕等。产品远销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深受海外“宁波帮”的喜爱。

  当年四明银行当家人孙衡甫的名字,是和一个古村落连在一起的,那就是半浦村。半浦古时称鹳浦,亦称灌浦、官浦,取灌溉农田之意,清代定名为半浦。因地处姚江之北,东为鄞西与慈溪两县相半之界,江以南九里有浦,北有灌浦古渡,两半浦渡,古称“鹳浦古渡”。“鹳”是大型涉禽,似鹤似鹭,飞翔轻快,生活于江畔溪流边。后人不解先贤命名雅意,而以其谐音随意简写作“半浦”。就是这个渡口,当年洋枪队的美国流氓华尔,在此登岸,想要进攻慈城,却因此送了自己的性命。也是在这个渡口,300多年前,郑性亲自到余姚黄竹浦,把黄宗羲著作用船载运到半浦。为藏这批著作,郑性按照父亲郑梁的意愿在1721年开始建藏书楼,并在1723年完工,后为纪念先祖郑溱和黄宗羲这两位老人,把藏书楼称为“二老阁”。这是一座二层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三间,阁前有明堂,阁后有清池,并建有一亭,栽竹木花卉……自此二老阁藏书、刻书名满天下,郑氏一门延绵七八代。后来,郑性编《二老阁书目》整理黄宗羲的遗稿,四方学者访求黄宗羲的著作,不去竹浦去半浦,使二老阁在学术界享有了盛誉,也使半浦古渡多了四方求学者的身影,二老阁缕缕书香,因此散播到宽阔江面之外更远的地方。地均为渡而名,渡因浦而名。这曾经藏书五万余册,可与天一阁比肩的藏书楼,而今只有一方洗墨池、一块碑、一口古井,在静静地和历史对话。

  半浦村是典型的渡口古村、交通要冲。清咸同年间,村民们捐资捐田,在渡口建造码头、天灯、候船亭,购买渡船,设立义渡。一根方形石柱,粗盈尺,高三米余,上端凿有四柱飞檐石龛造型朴拙,这古渡边的“天灯”石柱,见证了当年的繁华和富庶。那时乡贤孙衡甫还出资对紧挨半浦村至慈城道路上的一条姚江支流进行疏浚,改善了小河沿线村庄的饮用水,也方便了周围农田的灌溉。他在兴修水路通道的同时,也兴建了半浦小学。教学楼是欧式风格的二层建筑。每间教室都是长条木地板、彩色玻璃窗。另有教师办公、住宿以及工友的用房,围成一个四合院,中间是操场。这样的设施条件,在当时堪称一流小学。那幢欧式主楼,历经百年依然完好。孙衡甫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义举,至今仍在村民口中传颂,并且还精心保存着当年为记载这些义举而立的石碑。

  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半浦古村落,益丰门头、乐善堂和庆堂、九间头、中书第……老宅子一幢连着一幢,规格气势一幢大过一幢。古建筑,绝大多数已成为民居,但是保存依旧良好———雕花木格窗、砖雕照壁,还显示着古宅的当年气派。其中茶栈大堂正墙,可见高贴于上的四张乡榜,有一张字迹依稀可见,写着“郑福椿高中举人”等字样。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周家祠堂,大厅内放有一块由梅调鼎在光绪二十年题词的石碑。

  孙宅,就是孙衡甫当年居住过的地方。古老的山墙,一整扇的木格窗,砖雕的门楣,木头柱子上桐油的痕迹,显示着曾经豪门大宅的气派。

  这里曾在宋末出过副宰相,更有一个祠堂曾出过四五个进士,林则徐是半浦村女婿,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也是半浦人。

  在那民居的门前,放着一盆盆的花,紫红的花朵,小巧玲珑,开得生动。老宅的旧貌显示着半浦村民固守家园的朴实信念,那些小花则折射着古村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慈湖是必须要提到的一个地方。它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典故。最为著名的是在慈湖边隐居,著书立说的杨简和建造在湖上的“师古亭”。那温润如玉的湖水,因为有了杨简的“心学”,散发出慈和的光泽。而慈溪县令胡观澜建造“师古亭”的用意,就是希望人们能够效仿古人的生活态度,杨简就是他心目中的大师。慈湖岸边的恬静与悠远,有了超越尘世的意蕴。

  儒山雅水的慈城,古韵洇染每一个角落。那份舒缓与从容,是对世间最好的诠释。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