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四明笔谭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里”的房子

  【生活杂记】

春晓

  是谁说过,建筑是一个地方民情风俗最直接的写照,那么,农村里的房子,就是农民生活和精神风貌一目了然地体现了———如果说,农民住宅也可冠之以建筑大名的话。

  我的老家在余姚兰海,那是杭州湾南岸的一个乡村。那里没有让人称道的名人胜景,与邻近的兰塘或临山相比,少了一点历史文化的底蕴。事实上,兰海以及附近的横塘、临海三乡,是明末清初实行“休养生息、垦荒免税”政策时,由各地移民围海垦荒而成的,至今那里有“解放塘”等地名,就是先民向大海筑塘要地的历史见证。别处的人因此叫临、兰、横三乡为“海里”,叫那里的人为“海里人”。

  要背井离乡移民,肯定是在原籍地穷得过不下去了,再加上咸碱地常规作物无法生长,故“海里人”向来贫穷。20世纪90年代,我离开家乡到县城工作,有人听说我是“海里人”,说:“‘海里’穷哇,十几年前我去过,那里找不到一幢像样的房子。”这是实情,不过,他说这话的时候,“海里”其实已经大变样,我可以说,当时除了萧山,那里是我见到过的房子造得最好的地方,三楼四楼比比皆是,像城堡一样矗立在绿色的田野上。

  当然,这风光背后也有大量的血汗和辛酸。大概是秉承先民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传统的影响吧,国家实行农村承包责任制后,“海里”人拼命伺候土地,一年到头没有闲着的时候,又肯动脑筋,除了种国家规定要缴的棉花,还种榨菜、葡萄、梨及四时蔬菜,把它们换成一砖一瓦。几年工夫,“海里”的房子像春天的庄稼拔节,从草房到平房,从平房到两层楼,当余姚境内大多数地方还以两层楼为主的时候,他们率先造起了三层楼四层楼。房子高,似乎成了海里人证明自己家业成功的标志。

  三口之家所居有限,近年来,“海里”的房子已停止向上“生长”的趋势,但是开始讲究外部装饰,不少人家用上了琉璃瓦、黄铜柱、巴洛克风格柱、石狮子、不锈钢防盗窗、铝合金窗、浮雕窗饰……可是真正让人觉得赏心悦目的却不多。一幢房子大块深蓝铝合金窗和土黄色墙砖,怎么看怎么不舒服;再下面一幢,倒都是现代欧式风格的了,可是三楼的阳台上怎么多了一个飞檐翘角的亭子?主人一定是想夏夜在阳台上的亭子里乘凉吧,殊不知这种亭子是要和假山修竹相配的。张开济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师,设计的作品有革命历史博物馆、北京天文台、钓鱼台国宾馆等,有记者问他最满意哪一个作品,他说是天安门观礼台。当初很多人出的设计方案,都走华丽路线,而他的设计最简单,却和周围的景很谐调,能衬托出天安门的雄伟气势。农民们显然没有这种整体谐调的观念。不过尽管如此,它们每一幢都羡煞我这个城里人。我的一个亲戚家就是这样的房子,里面橱柜、花岗岩地面、地板、现代家具和家电,城里人家有的,这里一应俱全,而且独门独户,院子大,我戏说如果此屋毗邻城市,甘愿以百万元以上的价钱来换取。

  当我在小路上漫步时,偶尔还可看到匍匐着的平房。一律都黑瓦灰墙,如果说新楼房是色彩鲜明的西洋画,它们就是淡雅的中国画。这些昔日曾经辉煌的平房,如今的处境各不相同:有的作为新楼房的附属厨房、杂物间;有的一半拆了,一半留着,拆了一半的房子尤其显得孤单,里面住的都是老人,正值壮年的下一代在别处造了新房,留下他们在自己造起来的房子里度晚年;有的人去屋空,门废墙破。仔细看,可以发现这些过去的建筑也有着它们值得称道的地方,比如老式的雕花大门和格子木窗,墙上的花鸟画,山墙上的图案装饰,以及灶间外墙上巧妙地用两片瓦片做的排水口,都显出屋主人营造的用心。这种传统的风格,似乎也与周围的田野更为相称。

  不过我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时代在前进,农民们自然也要追求现代舒适的生活,住在新楼房里的人,一定会体会到干净、豁畅带来的诸多快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