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读书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巷明朝卖杏花

——读书杂记

  蔡体霓

    家里有两本艺术家写的散文选,一本是《陈从周散文》,一本是《林风眠散文》。陈从周先生是古典建筑和园林艺术学的大家,林风眠先生是画家与艺术教育家。他们的书里,有不少创见和经验,文字都很好看,读着,觉得生活中有着太多可以欣赏的地方。

  陈从周的《说园》是海内外公认的研究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作。当然,不单是园林之事,其中论及水与环境,看看很有意思。他说,水为陆之眼,陆多之地要保水;水多之区要疏水。因水成景,复利用水以改善环境与气候。像吴江同里镇,江南水乡之著者,镇环四流,户户相望,家家临河,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园。还有两句前人的诗引起我的怀想,“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其实,陈从周先生在书里提到的那些水乡景色,就是我家乡过去常见的风光。说我熟悉的地方,便是东钱湖和前、中、后三条塘河,若坐舟中,悠悠经过湖边河边,那些村落、石桥、凉亭、街市、石板路无一不可入画。跑到一些古镇去看看,觉得还是宁波水乡更见亲切自然。

  现在人们讲生态环境文明,这倒叫我想起一本书:《历史文化景观的再现》。书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两个姓戴的作者合著的。书中关于名胜古迹的研究,多是理论和图案解析,还用了很多的国内外历史景观资料,似是业内人看的书。我在沪上古籍书店三楼以对折的书价购来。不想隔一段时日,见此书放在一楼新书架上以原价出售了。作者在书的“缘起”第一句里就提到:21世纪是“环境、历史与文化赋权的时代”。看这种书,想到了就翻上几页。其中一些内容还是有同感的,如说现在不少地方造一些“大屋顶”“仿古一条街”等假古董来替代拆毁原有景观是不可取的。

  曾到过苏浙的几个古镇,布局、纪念品、食物都较相似。有的水乡古镇,原住居民迁走了,到了夜里,楼上空屋点一盏昏黄的灯,我真希望里面能重新传出主人家的声音来。

  在陈从周先生的《小巷人家》《小城春色》这一些文章里,还能寻到满是情致的地方。“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样的环境,想想也是很美的。他还写道:“柔橹一声小舟咿哑,在河埠边欣赏往来的小舟,与对门邻居对话,环洞桥的倒影,宛如半弯明月,正可说隔岸人相唤,水巷小桥通。”这般过去常见的祥和景象,我想不会在当代的生活里淡出。

  乡村的景色,美在自然,照我看来,生态文明就应顺其自然。陈从周先生的一篇《宁波天童纪游》,其中一段描述:“从育王寺出发,至天童大约有10公里山路,经过万松关后,景色更加清丽,苍山四合,水田纵横。来时正值插秧时节,男女成群,点缀其间,诚大有‘相看好处无一言’之感。”他赞美不老的青山,丰饶之田园。此文写于50余年前,若今日在那片土地上,到油菜花盛开的时候,做做文章,亦是一大景观。

  林风眠先生的散文,谈画画,谈艺术教育,谈艺术对人生的影响。艺术与生活,这个话题是说不尽的。这里引几句林风眠先生的话:“引起人与人间种种纠纷的不是各人的自私吗?艺术能把他的感情及美,浸入赏鉴者的心肺,使这种下贱的我见,完全在同情与美感下消灭。”他的《中国绘画新论》对山水画的勃兴说得很妙,宋室南渡,使山水画达到急速化的关键有二,从地理上看,南方山川曲折,峰峦层叠,使画家有丰富的印象,还有就是气候的关系,温度多变,风雨云雾,自然界现象,变幻无穷,给画家一个变易的影响。而水墨的色彩,最适宜表现雨和云雾的现象了。

  两位艺术家的这类文章,正可细细品味。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