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元 12月7日,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先后公布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分别新增选院士70名和61名。中国工程院在官方网站刊发“两封信”,分别写给新当选院士及其所在单位,提醒新当选院士,院士不是“万事通”,应发挥专业特长,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拒绝商业性广告;有关单位不宜把过高的、不适当的物质待遇加到院士身上,不宜过早给年轻院士安排行政职务(12月8日《京华时报》)。 年年增选院士,都能引发一阵舆论骚动。一些学者和研究人员当选院士,各路媒体争着采访,机关单位学校商家抢着请其作报告,各类会议座谈、评审、鉴定活动邀约纷至沓来,令院士们不堪其扰、不胜其烦。甚至院士所在单位或所在地方的领导,也以此为政绩,频频举办庆祝会、表彰会,锦上添花送来各种荣誉乃至官帽,使院士们的书斋再难平静,有的甚至少有时间再坐到实验室里。 演艺界明星大腕普遍追求关注率、回头率、点击率及眼球效应,因为这些能迅速转化为商业利益,带来滚滚财源。而科学家的路子却迥异于此,需要以“十年磨一剑”“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排除干扰跋涉求索。为此,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谢家麟院士,曾寄语年轻学者:科学家要能够耐得住“寂寞”和“平凡”,坚守踏实、诚实的科学作风,淡泊名利,潜心科研。此次中国工程院所发两封言词恳切的公开信,也鲜明地表达了这样的态度———院士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院士,不是身贴各类标签的万事通,心无旁骛当院士,专心致志搞科研,方为科学正道。 中科院新增选院士平均年龄53.9岁,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平均年龄56.2岁,这对于几年前平均年龄一度高达73岁的院士队伍来说,无疑是年轻化步伐提速;新增两院院士在推荐遴选阶段,即“婉拒”“谢绝”处级以上官员参评,将名额最大限度地交给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一线科研人员角逐……种种信号在表明,中国科学界的重担将越来越多地落在那些年富力强、学术精湛、学风优良、甘守寂寞、潜心科研的年轻人身上。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科技水平世界排名的整体前移,需要“院士方阵”更加充分地发挥引领作用,需要年轻学人发扬老一辈科学家所缔造的“两弹一星”精神,殚精竭虑攻坚克难,让中国科学事业更好地助力“中国梦”,更加响亮出彩。 我们最缺的是“科学家”,而不是“科学官”。坚守寂寞的科学研究需要“免打扰”,尊重院士、尊重科学,就应该为院士们细心、精心地营造“免打扰空间”,让其心无旁鹜、身轻志坚地投身各个领域的高精尖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