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宁波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市消防部门通过实验提醒市民———

装饰品难抗高温 湿棉被阻火效果更好

  实验人员测湿棉被抵御明火的情况。(周维强 摄)

  本报讯(记者王晓峰 通讯员颜杰 陈唐)新年快到了,各类装饰品热卖。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些物品属于易燃物,稍有不慎会惹出乱子,解放北路某酒店就曾因圣诞装饰品引发火灾。为此,我市消防部门特意组织了一次实验,用数据来提醒市民,注意用火安全。

  昨天上午11时许,在奉化市锦屏街道长汀村一废弃公寓楼内,消防部门开始进行防火实验。此次实验分为两块内容,第一部分针对的是圣诞装饰品,有三个小实验,分别是“明火”、“烟蒂”以及“取暖器”作用下的引燃情况;第二部分是关于家庭灭火,主要是在没有灭火器的情况下,市民该如何就地取材进行自救。

  实验一:装饰品普遍难抗高温,取暖器、烟蒂是“杀器”

  消防队员首先点燃了一个火堆,根据现场测试,距离明火2米远处温度约为400℃。随后圣诞彩带、玩偶以及圣诞树等装饰品朝火源“移动”,距离0.5米左右时情况尚好;进一步靠近明火时,这些材料普遍出现焦味。离火源近20厘米时,装饰品成为一团变形物体,最先变形的是PVC材料的彩带,随后是涤纶制品的玩偶。

  随后消防队员又选择800W的家用小型取暖器作为热源,在它的周边放满各种装饰物品。时间持续20秒后,红外线测温仪显示温度为163℃,此时贴着取暖器的装饰品开始出现焦味;4分43秒后,温度达到442℃,取暖器周围出现明显黄烟;5分50秒,玩偶的背部已被烫得熔化,涤纶制品的内部已经阴燃成“空心”;7分30秒,圣诞树已经被烤焦并出现炭化现象。

  “烟蒂实验”再次证明它是不折不扣的“杀手”。消防队员将一个烟蒂随手丢进装饰品堆中,仅仅2分27秒,就有烟冒了出来;3分46秒后,装饰品就开始出现烧焦烧化的现象。

  实验结论: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圣诞装饰品大多是由泡沫、彩纸、塑料、涤纶、绒、PVC等易燃材料制成的。经过这一系列的实验,证明在有热源的情况下,只要近5分钟的时间,由这些材料制成的物品就有可能成为火源。

  消防部门由此提醒广大市民,千万不要忽视取暖器、烟蒂以及彩灯等带来的安全风险。在布置节日场景时,应尽量靠近水源,或者在其周围放置干粉灭火器等防火灭火设备,尤其要远离窗帘地毯等可燃易燃物品。

  实验二:家庭火灾,如何就地取材进行自救

  针对前段时间阴雨天气居多,不少家庭使用取暖设备烘干衣物的行为,消防队员特意进行了实验:取暖器上覆盖棉质T恤,32秒后温度为228℃,此时有黄烟出现;1分04秒时,衣服开始变形;1分54秒,衣服被烧焦,出现局部炭化现象。

  消防队员说,家庭发生火灾,如果没有灭火器,可以就地取材进行自救。接下来的实验,他们就使用了部分浸湿的棉被、毛毯、记忆枕来进行灭火以及阻火测试。

  实验发现,在火焰温度为400℃的情况下,用湿的棉被、毛毯和海绵枕头分别进行覆盖。约1分钟后,棉被被烤干并出现焦味,2分钟后开始燃烧,但在远离火源后不久就熄灭了,5分钟后复燃。毛毯和海绵枕头的情况有点类似,都是表面看似完好,坚持的时间也比棉被久,实际上底部早就在燃烧了。枕头在1分08秒时底部着火,20秒不到内部就被烧空了;毛毯是在1分34秒时被火焰烧透才出现穿孔。

  实验结论:

  从实验的结果来看,利用手头物品封堵门缝,使得火焰及浓烟暂时无法进去,湿棉被的效果略胜一筹,同样在灭火上也是如此。

  消防部门提醒市民,火刚起时是扑灭的最佳时间,学会就地取材、选择合适器材,对于避免损失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要学会量力而行,如果火势过大,在报警的同时,保护自己是第一选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