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四明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望走马塘

  【思想散墨】

张存

  一只眼,看走马塘;一只眼,看邬毛银。

  两眼满是惊诧。

  在这座城市里,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不仅仅是用眼来欣赏,还要用心去感受。古村落走马塘如此,守望者邬毛银亦是如此。

  承载着千年古村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走马塘,那青砖、黑瓦、影壁、雕花、老街,美轮美奂;还有养眼的荷花和水中的倒影,无不显现着江南古村独特的韵味,生趣盎然。而在此生息繁衍的陈氏一脉,更彰显了中国士大夫的典型形象和文化的丰厚滋养,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承继。

  自北宋端拱年间(公元988年)到元明两代,陈氏一族共有76名进士,4位尚书,8位侍郎,9位大学士,7位大夫,7位翰林,历代共有朝官、地方官、学官计165人,载入《明史》的有5人,在《宁波地方志》中立传的有20人。在这个弹丸之地,能出现如此多的饱学之士,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奇迹。走马塘,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应是实至名归。

  走马塘古朴的建筑风格,淳朴的乡风民俗,因一个叫陈万丰的人与之邂逅而浮出水面,从而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保护和开发走马塘,不仅是村民的心愿,更牵动着昔日的知青邬毛银的心。他怀着对第二故乡的赤子之情和对历史文化的敬仰,毅然放弃了经营十多年的店铺,返回走马塘,当起了业余讲解员和文保员。他利用走马塘的一间古宅,办起了“振兴走马塘,复兴南来第一山”的资料室。当年坐在门槛上疲惫的身影和身边满满当当的走马塘图片,登载在《人民日报》。而这些并不意味着结束,一切才刚刚开始。

  在一个月朗星稀的晚上,邬毛银枯坐在窗前,他想给有关部门写封信,倾吐质朴而迫切的心声。而这对只有小学文化,插队时连写封家信都困难的他,无疑是一次极为严峻的挑战。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始终坚信“有志者事竟成”。他几乎将精力全部都投入到这次行动中去了。白天,他翻阅资料,请教相关的学者、专家,晚上铺开稿纸,冥思苦想,写写涂涂,一个开头,就用去了好几天时间,睡觉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二十八天后,一尺多厚的文稿脱手,他却足足瘦了一圈。当这篇万言建议稿,得到相关部门的回应,邬毛银孩子般地笑了,笑得很开心。所有的劳累,都消逝在风中,似乎不曾有过。

  2010年,邬毛银入选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三百人家故事”,走马塘的倩影也在荧屏上首次向世人亮相,为宁波文化名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天,寂静的走马塘沸腾了。村民奔走相告,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这一天,办一个陈列室的构想,在邬毛银的心中喷薄而出。

  邬毛银用微薄的收入,租来老宅,放置他自费收集的具有千年历史的普安寺“南来第一山”匾额、宋皇帝授予的“遗忠堂”匾额和走马塘进士、朝政大夫陈良谟墓志铭,以及分别出自何业琦、盛元龙、陈亚飞等名家之手的76位进士画像等,藏品免费开放,供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参观。

  2012年5月14日,邬毛银的陈列室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采风团。

  走马塘那幢老屋高大的马头墙,象征走马塘族人洁身自好的荷花池,以及邬毛银堆满珍贵藏品的陈列室,使每一位来宾叹为观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化首先是属于人民的,不是那么宏大和高高在上,而是蕴藏在民间的那些让人觉得很亲近的东西。”这是《芳草》主编刘醒龙写下的一段文字,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文化的敬畏,却又如此的温和,熨帖而恰如其分。

  八十三岁高龄的宁波书法家曹厚德,在看了邬毛银的资料室,知道了他不辞辛劳,忍辱负重,十余年如一日,为振兴和弘扬走马塘的文化而努力奔波的经历,甚为感动。邬毛银恳请曹老为“振兴走马塘”出上联,宁波诗社的丁唯真脱口而出:“录荟汗牛阁”,曹老甚赞:“妙句天工也!”由此,曹老欣然书联:“录荟汗牛阁,振兴走马塘”,并将此墨宝赠予邬毛银收藏。这副对联,如今悬挂在陈列室,成为珍贵的记忆。这里饱含着一位老艺术家对邬毛银最为真挚的祝福和敬意。

  笑呵呵、傻乎乎、胖墩墩的邬毛银,背着装满走马塘资料的挎包,从五十三岁,走到了六十八岁,一直就这样执着地走着。十五年的岁月,在脚底下流逝,在寒暑中流逝,在絮叨中流逝,在坚持中流逝,一切的一切,只为了一个小小的心愿———振兴走马塘。

  这位在走马塘生活了22年的知青,忘不了那碗香喷喷的白米饭,忘不了那暖融融的贴心话,忘不了自己生病时村民20里来回扶抬他的背影……当年,是走马塘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如今,他要给走马塘一个深情的拥抱———成为古村开发和保护的守望者。

  走了这么多年,这份守望赋予了邬毛银的人生极为丰富的内涵,而这些都已经和走马塘连在一起,显得润物无声,波澜不惊。

  2015年3月6日,是邬毛银插队走马塘50周年的日子。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一个个故乡的梦,一份份收藏的资料,一页页手写的稿纸,一篇篇发表的文章,一次次执着的奔走,一回回难忘的讲解,我已经付出了所有的精力和心血,但始终无怨无悔。我会继续努力的。

  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对走马塘那深深的爱恋。

  有人曾问他:“邬毛银,你这么做,图什么?”他一脸严肃地回答:“为了能让更多人知道走马塘的历史,为了振兴这千年的走马塘文化。”

  一只眼,看走马塘,古韵绵延;一只眼,看邬毛银,无悔执着。这一切,怎不令人感到欣喜和惊诧?站在古桥边,望着袅袅的炊烟升起,我回想远去的一个个难忘的瞬间,那一份久违的感动,因了那次偶然的相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