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征 近日,广西南宁市江南区进行了一次“社会公众安全感”民意调查,有群众反映,这份调查有“包办民意”的嫌疑。拿出调查问卷,该辖区的姚女士就念起了相关问题和提供的“标准答案”:“请问你家附近出现治安问题,能否及时解决?答案:能及时解决”(1月10日《西安晚报》)。 面对“公众安全感落后”“社会公众安全感长期在广西低位徘徊”的现状,南宁市江南区如果真“知耻而后勇”,狠抓社会治安管理,使当地出现安定祥和的治安局面,群众自发地填写“能及时解决”的答案,当然是好事,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相关职能部门反而“包办民意”,欺上瞒下。 客观而言,一个地方要让所有人对所有事情满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地方政府,应尽最大努力踏实工作,力争人人满意,而不是“包办民意”。这么做,不仅失去了调查问卷的意义,也掩盖了地方存在的问题。这种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也会引发“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让脚踏实地工作的部门和人员竞相模仿,危害甚大。 调查结果注水,南宁市江南区不是始作俑者。2013年,湖南邵阳的很多市民接到了一条短信,该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让群众在调查时“说一些好的方面”,表示如果按照安排完成电话民调,凭通话记录可领取300元补贴;江苏省对南通市的启东、海门等地全面达小康情况进行随机电话民调时,当地干部也曾要求受访群众按事先发放的标准答案回答提问…… 解决此类问题,只要求地方政府改进工作作风显然不够,因为已经要求得够多,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依笔者之见,上级部门应少进行这样的调查问卷活动,对下级部门自己组织并上交的调查问卷汇报,也不能全听全信,而应直接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获得最直接最真实的材料。与此同时,对那些弄虚作假“包办民意”者,应毫不留情地动动其头上的乌纱帽,叫他偷鸡不成蚀把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