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足球俱乐部不再流浪

  历经职业化20多年的中国职业足球,终于对俱乐部频繁异地转让的“伪职业化”现象,永远关上了大门。

  自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俱乐部更名、转让的事情频繁发生。不断的迁徙和转让,不仅让球迷无所适从,也使得中国足球处于动荡之中。2015年11月26日,中国足协首次出台硬性规定,以今年1月10日为节点,此后将不会批准俱乐部跨注册协会的异地转让。

  新规一出,一轮持续40多天、涉及26家中超、中甲、中乙俱乐部的“转让风潮”随之上演。这其中,不乏一些看准国家政策利好、热心投资足球的企业,如愿接手到了俱乐部。但也有一些新东家的公司,营业时间不足3年,违反了产权转让的硬性规定。就在是否会“开绿灯”的怀疑目光中,中国足协这次坚守住规则和底线,对“递条子”“打招呼”等潜规则,不予理睬,并坚决叫停了可能会影响俱乐部生存的不合规转让。在10日的“窗口”关闭后,中国职业足球版图尘埃落定。

  俱乐部转让现象,每个赛季结束后都有,这是因为中国职业联赛还未真正达到职业化,中小俱乐部生存依然困难。但是,不仅转让、还要频繁地异地迁移,就会让一家俱乐部的“内核”消失殆尽。有业内人士称,现在有的投资人,把俱乐部当作价值符号的“躯壳”。比如,一家中乙俱乐部值1000万元,一家中甲则为几千万元到近一亿元,如果能在广告效应或是资本运营中赚回收益,他们就敢于接盘,但并没有真心搞足球的打算。这样,跟随投资人去异地奔波的俱乐部,难免沦为投资平台。这样的球队,更像是一支金钱买来的“雇佣军”,没有球迷群体,没有俱乐部文化,没有依托。这样的“伪俱乐部”,不可能存在下去。

  在历史性地终结异地转让后,足改方案中提出的“推动实现俱乐部的地域化”,得以迈出实质一步,而“俱乐部逐步实现名称的非企业化”,也将提上日程。未来,如球迷呼吁,我们更希望在电视画面中听到和看到,一个个代表了城市、球迷文化的名称,而不是永远抹不去的“企业化”广告现象。在依托上,我们也更希望看到,俱乐部能有自己固定的家,就像切尔西的“蓝桥”、皇马的伯纳乌、曼联的“梦剧场”,它们现在看来高不可及,但无不是经过近百年建设及传承才达成的。而只有在自己的家里,每一寸草皮、每一把座椅才会用心建设,才能带给球队和球迷“零距离”的凝聚感。在文化和青训“造血”上,俱乐部更应扎根社区、城市,与当地的幼儿园、中小学孩子互动,成为他们的健康榜样,吸引家长的目光,为青训打好基础。(有删改)

  来源:1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岳东兴 公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