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宁波新闻·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1月20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早晚高峰租借量占全天总量近五成

公共自行车
“潮汐”难题如何解?

  上班高峰,银泰百货网点,一辆还不进桩位的自行车显得“多余”。
  (张燕 摄)
  在天一广场2号门附近的一个网点,记者碰到了周龙德师傅,周师傅平时负责修车,忙时帮着上下架自行车,一刻都不得闲。(张燕 胡鸽 摄)

  本报记者 张燕

  实习生  胡鸽 通讯员 史春娜

  

  上班高峰,写字楼附近的公共自行车桩位停得满满当当,“还不上车”让一些租车人急得团团转;晚高峰时,还不上车的网点集中到了居民小区附近:“借了车的人回家时都把车还在小区附近,需要不停地将它们移走、腾出桩位。”东湖花园一名管理员说。

  部分热门网点公共自行车早晚高峰时“借不到、还不进”的潮汐现象,不仅让喜爱自行车的租用者甚感烦恼,也成了行业管理中的顽疾。

  “租还”两难难煞众人

  一个工作日的上午7时40分,记者在东湖花园网点看到,30个桩位已借空,网点管理员正忙着从下架点推车入桩。“之前借车的,多是租车上菜场、医院的,接下来,上班族的借车高峰就来了。”管理员边说边推车入桩。

  另一个场景出现在天一银泰后门,早上9时多,这个才35个桩位的小网点早已被附近上班族还满了车。因为场地有限,旁边没有临时卸车点,几个准备坐地铁的还车者不得不去前面有人值守的“东门口”网点还车。

  自2013年9月,我市首批32个公共自行车网点投入使用以来,目前全市已建成服务网点1240个,投入公共自行车3万辆,累计租车量6400万次,近45万市民办理了公共自行车租借业务。

  宁波人对公共自行车的热情,随着网点的不断增加、便利性的不断突显而日益高涨。有数据显示,宁波人日最高租车量达到14.67万次,两年多来,宁波人借过的自行车骑行里程,可以绕地球5750圈。监控数据显示,全市平均租车时间为17分钟/人次,按照12公里/时的速度计算,平均骑行里程可达3.5公里/人次。

  公共自行车出行可代替短距离内私家车出行,低碳又环保,但早晚高峰时形成的“潮汐”现象让不少租用者感到无奈。宁波的公共交通以通勤为主,自行车也不例外。“我们做过统计,全市租车量最大的东门口服务网点,早高峰7:00-10:00,还车量436次,租车量192次,晚高峰17:00-20:00,租车量444次,还车量261次,早晚高峰的租还量占该网点全天总量的一半左右。”市公共自行车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而在鄞州区,当地交通部门也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一天里7时至9时,17时至19时,这4个小时的租借量占总量的近五成。

  在海曙区,记者发现,早高峰车辆大多是从联丰、翠柏等西边居民区租借,晚高峰同样以流向西边为主。如新芝公园服务网点,周边有4个小区,15个桩位的“容量”在服务人员的重点“照顾”之下,早高峰仅能满足179人的租车需求。另外,市民选择自行车+轨道交通的出行方式时,容易形成集中的客流波段,西门口北网点共25个桩位,17:00-20:00平均每小时租走50辆公共自行车,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将车辆上架才能满足实际需求。

  据市公共自行车公司监测,我市公共自行车潮汐现象主要呈现四个特点,即明显的时间性、辐射流向性、区域单向性以及区块性。潮汐现象集中表现在周一至周五,且早晚高峰的租车量约占全天租车总量的一半。早高峰时段车辆由城郊周围向市中心三江口集中流动,且海曙区、镇海区车辆由西向东流动,江东区、北仑区车辆由东向西流动,江北区、鄞州区车辆由北向南流动,晚高峰则反之。居民区早高峰租车、晚高峰还车现象较为突出,商贸办公区则反之。

  需求集中形成“潮汐”

  就像坐公交车早晚高峰挤、平时空,坐高铁周末票难买、平时余票多一样,潮汐现象并非公共自行车行业独有,它是由市民高度一致的出行规律导致的需求集中性爆发。

  我国目前拥有公共自行车的城市,都面临着潮汐问题。无论是附近的杭州、南京、义乌,还是西安、兰州等,只要有公共自行车,就有潮汐问题。“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大致可分为商业办公型、居民区型和复合型三种。商业办公型网点早高峰车辆净流入,晚高峰车辆净流出,居民区型网点则与其相反;而复合型网点的车辆可以自行得到补充,实现动态平衡。因而,以通勤为主的出行需求在早晚高峰两个时段内集中性爆发,在居民区和商业办公区网点形成了潮汐现象。”市公共自行车公司运营经理史瞻蔚说。

  记者曾在东门口网点采访过服务员毛玉均师傅,“东门口附近以写字楼居多,所以每天下午下班前需要将车桩上到九成满,便于借用;而早上则需要腾出九成的空桩便于还车。”据毛师傅介绍,东门口网点有50个车桩,在早晚高峰时段需要一轮轮地下桩、上桩,通常一天下来需要上下桩800辆车,最多一天达到1000辆。

  有限的公共资源导致“潮汐”现象难以彻底解决。据统计,海曙区224个网点中,有176个存在不同程度的潮汐现象,但受到人员管理、公共场地的限制,能够设立下架点并推行有人值守服务的网点仅8个,剩余网点的潜在租车量难以被开发。另外,由于早晚高峰道路资源紧张,调运车调运效率受阻,各网点车辆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多措并举试解难题

  虽不能彻底解决,各地公共自行车管理者为缓解或解决“潮汐”现象尝试了多种措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最彻底的办法是建点扩容和加大调运力度。一种是加大网点投入,如杭州在2011年就逐步建立了储车量在300辆—500辆的100个自行车租赁服务中心,来缓解车辆调运和储存问题,还增加了300个临时服务点和5000辆公共自行车。太原、西安等城市也通过增加网点数量、加大车辆投放,来解决潮汐问题。我市也已提前两年完成了公共自行车五年的网点建设和投放任务,目前已有3万辆自行车投放市场,明年还将新建200个网点,投放5000辆自行车。然而,毕竟公共自行车网点设置在交通流量较大的地方,空间资源有限,再者,如果一味为解决“潮汐”问题而加大投入,那么在平时就会造成车辆的闲置。

  加大调运也是一种途径。如杭州在2014年推出了“分流还车”、“周期调运”和“应急调运”等举措,来缓解“潮汐”现象引起的“还车难”。苏州对经常发生自行车空缺或者饱和的借还点实行“重点照顾”,设置应急服务站点,早晚高峰时段由工作人员刷卡还车,确保借还车辆快速便捷。我市从2014年初开始,就在海曙、江东部分重要网点推出有人值守服务,2015年又相继在江北、鄞州推出,目前,四个区有人值守服务网点共计20个,辐射网点可达164个。值守网点租车量以日均500次、辐射网点以日均150次计算,实现了近3.5万次的租车量,约占全市总租车量的37%,与措施实施前相比提高了25%。加大调运对于提高车辆和锁止器的循环利用率、缓解潮汐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数据”也在公共自行车领域被广泛应用。如杭州自行开发的“公共自行车实时信息查询系统”,实现了服务点空满位、公交换乘和IC卡充值实时信息查询。苏州公共自行车的各个借还点全部联网,当借还点的公共自行车少于20%或多于80%时,系统就会发出警告,调度车将优先前往这些借还点运输公共自行车。我市对公共自行车的大数据也向公众开放,帮助市民查询网点车辆在桩情况。据了解,在“宁波通”手机APP里,设置了“公共自行车”模块,系统会自动定位用户所在的位置,不断闪烁告知最近的自行车点位,并可搜索指定区域范围内的自行车点位分布图。市民点击自行车点位图标,即可显示网点具体地址、总车位数、剩余车辆、剩余车位、故障车位。这为市民借还车辆提供了方便,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潮汐问题。

  社企共治或许可行

  除了加大硬件投入、增加车辆调运、大数据信息应用等,我市公共自行车公司还试图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等路径,解决租还车的“潮汐”问题。

  去年6月,公共自行车社企共建服务模式正式开启,并延伸到了企企共建、校企共建。海曙区南门街道周江岸社区是首个“吃螃蟹”的社区。“共建的尹江新苑网点就在社区门口,志愿者服务的对象也是自己小区的居民,直接受益。”该社区有关负责人说。因为有志愿者在早晚高峰期帮忙上下架车辆,更多的居民借得到车、还得了车了。

  据了解,尹江新苑网点配备的40台锁止器最多能同时满足40位市民的需求,但在早晚高峰期实际需求远大于40辆,且潮汐现象明显:早高峰的平均租车量为100次,而还车量仅为30次;晚高峰的情况相反:平均还车量可达85次,而租车量仅为20次。实施共建后,该网点的自行车循环利用率大大增加:日最高租车量超400次,是锁止器规模的10倍,日均租车量也提高了14%。这个三市路上的小小租车网点,其租用量跻身海曙区224个网点的前20位,并且实现零投诉。“事实证明,企业与社区共同建设自行车网点,是利用最低成本、最有效提高自行车及锁止器周转率的途径之一。”市自行车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我市目前的1240个公共自行车网点中,三分之一设有下架点,服务人员通过流动巡检的模式,来缓解公共自行车早晚高峰租还车难问题。另外还有三分之二的网点,因为空间限制等原因尚无下架点。这位负责人表示,自行车公司欢迎社区、物业公司、企业等利用志愿者、保安等力量,在早晚高峰帮助上下架车辆,为解决公共自行车的潮汐现象出一分力,同时也能真正便利小区居民。自行车公司则会在有条件的网点放置备用车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