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1月2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科医生“暂停服务”去哪儿了?

  郭敬波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儿科急诊近日因人力不足无法排班,竟贴出紧急通知“暂停服务”,除了危重症儿科病人外不能挂号看病,引起社会各界关注(1月22日《南方周市报》)。

  非但广州,据央视报道,上海、南京等地也出现了儿科医生荒,各大医院纷纷贴出了“暂停服务”的告示,似乎一夜之间,国内的儿科医生“集体遁形”。医院儿科门口家长急得团团转,却有儿科医生在微信圈里悠然撰文《叫你们闹,叫你们吼,爷还不伺候了!》。

  不能怪儿科医生的这种情绪发泄。这几年,医生确实成了被“逼急”的群体,医闹、打医护等事件屡见不鲜,除了社会因素造成医生的从业夹缝之外,法律也没有给医疗行业很好的保障,“推定过错”的责任认定,成了绑在医生身上的枷锁。相较之下,儿科医生更是“重灾区”。每个家庭视子女如珍宝,大家对儿科医生的期望值非常高,稍有怠慢就心急上火,让儿科医生时时如履薄冰。微信朋友圈中一个儿科医生直言不讳地说:“没有人想干一个更累更不赚钱更容易挨骂挨打的专业。”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医生也会想办法规避种种职业风险和法律责任。网上“医生圈”内流传着一个很热的帖子《医生自我保护必读》,包括:“诊断须谨慎,尽量全面但模糊,留回旋余地;风险大的手术别做,不讲理的人别做;时刻想着,你眼前这个病人可能就是下周到法庭上告你的人……”

  儿科医生“去哪儿了”?首先应当反思的是儿科医生的“来源”。儿科本科专业在1998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大调整中被合并进其他专业,这等于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又不愿意从事“人少活多不挣钱”的儿科,自然让儿科“门前冷落车马稀”。

  其次应当反思的是儿科医生的“去因”。中国医疗服务行业收益大部分来自药物、医疗用品消耗,儿科虽然是家长心中的“香饽饽”,但在医院领导眼中却得“靠边站”。非但收入比别的科室少,甚至在晋职晋级等方面也要矮内科、外科等“大科室”三分,自然就留人不住。

  有人说“中国医疗行业的崩溃将自儿科开始”,这话有点偏激,却并不是危言耸听,起码此次全国范围内出现的儿科医生荒,应当引起政府及社会的高度重视。

  对于政府来说,要注意“育人”,探索开设大学本科儿科专业,解决儿科医生的来源。对医院来说,要注意“留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健全的儿科医疗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不能因为儿科“不赚钱”就觉得可有可无,甚至让其自生自灭。在居民医疗保险定点的情况下,“暂停服务”是对辖区居民的不负责任。

  对于社会公众来说,要注意“暖人”,对医生这一职业多点理解和支持。在当前患者多医生少的情况下,更要对儿科医生多一分宽容,不能因为多等会儿时间、孩子哭几声就对医生急眼发飙,否则,今天逼走的是儿科医生,明天逼走的可能是整个医院,到头来受害的还是自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