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思与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1月28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断增进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陈正良

  

  何谓“获得感”?从字面解释,“获得感”乃是基于“获得”而产生的心理感受。“获得感”不同于“幸福感”,它更注重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

  大到改革治国,小到柴米油盐,无论是真金白银的收入增长,还是反腐倡廉、社会保障、医疗改革、教育公平上的进步,以及道德文明发展等社会软环境改变所带来的精神需求上的满足实现等,具体而微……

  “获得感”所追问的,有切身利益的保障,也有公平正义的实现,还有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社会发展品质的提升,一言以蔽之,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有关户籍制度改革、反腐斗争深入推进、城乡养老金改革、“全面放开二孩”等举措,让许多群众切实地感受到了由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当前,随着“四个全面”的协调推进,人民群众对满足“获得感”有了更多的期待:期待收入分配加快改革,贫富差距能被缩小,社会的公平与效益将得到进一步彰显;期待“老虎”“苍蝇”不断清除,反腐倡廉继续深入,进而形成长效机制,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期待着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百姓能享受更多实惠,与百姓密切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领域改革能有更多的硬招实招;期待环境治理得到有效加强,能吃上放心食品,喝上干净水,呼吸上干净空气,蓝天常在、青山永驻、绿水长流……今天,要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首先要认真了解人民群众“获得”的“需要”。民之所需,既是改革目标所向,也是改革着力点所在。必须把“人民的需求”当大事来对待,到民众中去了解民情民意民需。“为民着想”就先得号准“民需之脉”。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求什么、怨什么,改革就应针对什么、措施就应对准什么,此即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找准穴位,击中要害”。今天,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更舒适的住房、更优美的环境,就是人民群众的真实的“获得”需要,如对群众的急迫需求不做认真的调查研究,或置若周闻。以虚假“民意”、主观“实惠”为造政绩作注脚,于群众则必然是“口惠而实不至”。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干来提高人民群众的实际获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实际获得,既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幸福不会从天降”,要提高人民群众的实际获得,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实干精神,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要贯彻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上谋实招求实效,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重生态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既要让人民群众获得物质上的收益和预期,又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创造出更加和谐公正公平的社会氛围,使之切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需要努力造就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机制。在以往长期高速发展促成社会财富总量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如何妥善处理社会利益分配关系,使社会发展步入既能保持发展效率,又能更好反映社会公平要求的良性循环进程,是一个需要极其慎重的推进过程,也是一个无可回避或延缓的现实课题。这在客观上需要我们必须结合新常态下发展的形势与任务,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破旧的利益藩篱,调节不合理的利益关系;在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框架下,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形成更公正的发展环境和更公平的分配格局;并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通过明确各种权力边界、严格监督权力运行,从根本上遏制一些人利用权力掠取“蛋糕”的行为,着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只有这样,才能根本保障不断充实广大群众“更多获得感”的增长值与含金量。

  增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还有赖于人们认知上的科学和积极健康社会心态的养就。获得是“获得感”的必要却未必充分的条件。没有获得,一定没有“获得感”;但有了获得,却未必人人都定会产生“获得感”。生活中总可遇到一些人整天习惯性地“呲”这“喷”那,遇上一点点的不如意就揪住不放,任你面前茂林万株,目中总是只见病叶残枝,轻易地全盘抹杀;有的总爱做无谓的比较,习惯于拿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比,呲必中国,赞必西方,越比较越失落,应有的“获得感”被这种心理自残式的攀比稀释得几无所存,负面情绪则从中无形见长。

  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其作为群体性感受体验,总体上会随着各方面改革深化、民生改善、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提升,而对社会个体成员来讲,由于其各自主观认知、体验的的差异,常常会体现出全然不同感受。“获得感”以实际获得为基础,但又不是等量的,甚至有时不是正相关的。有人说,“获得感”是边际递减的。此说也许反映了部分事实,但这种“获得感”的“钝化”,一方面源于认知的偏颇偏差,未能客观、理性、全面地看问题所导致,一方面也是由于心态上的原由。获得感是相对的,如果选错参照物,以非正常的对象物作参照、做比较,就必然导致虽有“获得”,却无欣愉的“获得感”。

  要解决一些人认知和心态上的这些问题,需要科学的认识论、正确的价值观的充实武装。因此,只要能以辩证的认知思维和健康的心态观大势、知大局,客观看待国家的发展、身边的变化,就能够理性对待眼下存在的不足与暂时的困难,就能够真诚地热爱生活,就能在推动社会每一步的发展进步中分享收获的快乐,就能在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中乐享愉快的“获得感”。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理念。我们可以有信心预期的是,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征程的向前推进,人民群众一定能够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获得感”将真切如期。

  (作者为宁波大学教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