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鸣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想从困境中看到希望,在挑战中抓住机遇,需要科学的思维、健康的心态和进取的作为。 其一、认识新常态要用新思维。中国数十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动辄在两位数以上,这是过去特定时间段内各种发展要素难以复制的机缘聚合,比如恰好处于世界经济上行期、恰好处于国际产业分工分化期、恰好处于国际自由贸易蜜月期、恰好处于中国社会赶超发展爆发期等,但“恰好”带有偶然性,不可能永远存在。同时,目前世界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不到3%,中国6.9%在全球仍是一枝独秀。再说,经济发展不仅要看速度,还要看质量与效益。我们的经济发展成果一度并未变成群众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这两年增长速度下降,但群众收入增长速度却跟上来并保持了大体同步,这才是经济发展进入良性轨道的体现。而且我国经济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从过去的“三驾马车”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这一切让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得到明显改观。 其二、适应新常态当有新心态。用辩证思维看待新常态,绝不意味着它只是机遇、红利,其实在“三期叠加”背景下,风险、挑战与压力更大。比如,在换挡中存在失速风险,新的产业培育可能要三年、五年甚至十多年的孕育,期间可能出现产业空白;关停老产业会产生工人失业、投资泡汤、税收消失等阵痛;前期刺激政策导致的巨大金融泡沫如何消化令人焦虑,等等。因此,不要指望遍地黄金,各级财政增收渠道越来越窄,支出的口子却越来越大;不要指望房子还没盖好就抢购一空,房地产去库存任务相当严峻;不要指望企业招工门庭若市,随着人口红利丧失,劳动成本在增加、劳动缺口在扩大。总之,低水平、粗放式、低成本、赚快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是必须承担的代价。 其三、引领新常态期待新作为。引领新常态,要有创新的豪气、智慧和作为。比如,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等等。近年来我们虽开始重视扩大内需,并把重点放在增加群众消费能力上面,但群众消费能力提高后内需并没有相应扩大,消费者宁愿跑海外购物也不买国内产品,自然就会过剩、压库存、金融泡沫化,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但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科技创新、产业提升、简政放权、金融改革、国企改革、提高人口素质等众多要求,任何一环的缺失与不到位都会影响其成效乃至成败。对此,我们不能因循守旧而要勇于创新,不能故步自封而要大有作为。 (作者系中央党校教授) 来源:深圳特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