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晓燕 小白菜,嫩艾艾,老公出门到上海,十元廿元带进来,介好老公阿里来? 小白菜,嫩艾艾,老公托人带信来,生意太忙走勿开,泥螺蟹酱带眼来。 小白菜,嫩艾艾,老公过年回家来,上海末事带回来,邻舍隔壁分眼开。 这首叫做《小白菜》的民间歌谣,是20世纪上半叶宁波社会风俗的生动写照。还有一首《莫难熬》,从另一角度描述了这一风俗:“阿毛嫂,莫难熬,阿毛哥,信带到。初一勿到初二到,初三夜里准定到!” 大家知道,宁波和上海的关系特别密切。据调查,三分之一的上海家庭来自宁波,百分之八十的宁波人有上海亲戚,这在全国也是罕有的。形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随着近代上海的崛起,一批又一批的宁波人“跑上海”谋求发展。 歌谣里所说的“好老公”“阿毛哥”,就是跑上海的宁波人。他们勤勉能干,爱妻顾家,一年到头在上海忙生意,过年时一定要回宁波与留守的妻子团聚。这与现在打工族在沿海城市里终年打拼,春节赶回老家与留守的家人相聚,颇有几分相似。 那时候宁波至上海尚未通火车,“好老公”和“阿毛哥”回家要乘坐“上海轮船”。由于两地百姓来往频繁,上海轮船几乎趟趟客满,逢年过节更是一票难求。我想,“阿毛哥”要等初三夜里才能到,大概是早几天的船票买不到吧。 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申甬航线仍然十分火爆。有一年春节前夕,本人要从上海回甬,没想到买船票时被告知:为挖掘运输潜力,船上铺位一律临时改为“双人床”,必须两名乘客共挤一床!当然,是躺是坐或者是否轮流享用,悉听尊便。这个例子说明,春运高峰期间,交通运力是多么紧张。 而“春运”一词的首次出现,是在1981年3月的《人民日报》上。因改革开放带来劳动力的空前流动,当年春节前后,铁路运送旅客突破1亿人次而成为新闻。从此以后,每年春运,返乡的农民工或乘火车,或搭汽车,或驾摩托,汇成一股股声势浩大的洪流,势不可挡地从长三角、珠三角等处流向中西部地区,节后又浩浩荡荡地流回来。30多年来,春运大军从1亿多人次飙升至2015年的30多亿人次,相当于将欧洲、非洲、澳洲、美洲的全部人口搬一次家。中国的春运因此也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口迁移活动”。 中国春运之所以如此惊人,最主要的是缘于中国人的传统。在中国,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又是新年的开始,出门的人无论离家多远,途中多艰难,除夕都要赶回去与家人团聚,辞旧迎新,共度佳节。眼下,2016年的春运早已拉开大幕,新时代的“好老公”和“阿毛哥”们,怀着对久别亲人的深深思念,正陆续踏上回家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