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2月0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怕的是
“宰着宰着就习惯了”

  毛建国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投诉在丽江束河古镇吃饭遭遇宰客。他们一行人点了6份炒饭,2份米线和7听可乐等,共消费248元。清单上显示,可乐8元,炒饭22元,米线16元。有些出人意料的是,这一投诉不仅没有博得同情,反而引起了网友吐槽:吃顿饭人均30元还嫌贵?穷就不要出门旅游了(2月2日《重庆晨报》)。

  相对于这则投诉反映的内容,更值得关心的是网友的态度。不少网友对这则投诉不以为然,甚至挖苦嘲笑,看起来是对宰客的定义和理解问题,背后则透露出一种迹象:那就是“宰着宰着就习惯了”。

  “宰客”这个词现在很热,但事实上,什么是宰客,并无明确定义。笔者以为,宰客是相对常态物价而言,只要物价超出正常的市场水平,而且没有明码标价,就可以称为宰客。至于超出多少,是幅度问题,并不涉及性质。

  以可乐为例。淘宝上,一罐330毫升的可乐2元左右,即使有起伏,也在3元以内。而这家小店一罐330毫升的可乐卖到8元,价格虽然不像青岛“天价虾”那样触目惊心,也显然超出了正常的市价。如果商家没有明示,就可以算宰客。据此清单,要说投诉无理无据,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

  网友非议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两种心理,一是认为旅游地区物价应该高一点,二是认为如果没有达到“天价”,那就不值一提,不能算宰客。两种认识,值得商榷。

  先看第一种,是谁规定旅游地区的物价,就一定要高出市场价格?在旅游大发展的今天,广义上讲,几乎所有城市可以称为旅游城市,应该拥有常态化的物价和消费。即便在景区内部,也没有高物价的必然理由。重点分析第二种。当我们讲宰客时,并不特指“天价”,而是只要超出了正常的物价,且没有明码标价,就应保持警惕。“高价”没有“天价”那么触目惊心,但远比其普遍。“天价”也非凭空而来,从其形成过程来看,当市场上遍地“高价”,加之舆论不以为然,也就与“天价”无限接近,这时很可能有人利欲熏心,放出“天价”。

  对这起投诉的不屑一顾,让人想到了“温水煮青蛙”。在长期的旅游“高价”熏染下,舆论已经对宰客失去了一定的警惕之心,不自觉间抬高了宰客的门槛。这就好比大家长期经受雾霾的考验,已经失去了对蓝天白云的习惯和印象,以至于在心理上削弱了痛苦感,如果雾霾不是那么严重,根本就不觉得是多大的事。这种心理,事实上不利于“良币驱逐劣币”。

  旅游文明,最怕的是“宰着宰着就习惯了”。具体到这起投诉,是否属于“宰客”需由相关部门认定,但仅仅因为价格高得不是那么惊世骇俗,没有达到“天价虾”的标准,人们就在心理上选择淡漠,把矛头对准投诉者,显然是一种值得警惕的倾向———这是旅游行业秩序的大敌。而其由来,不仅仅是转变认识的问题,还涉及到有关方面在维护旅游环境上做得不够,导致和助长了舆论的误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