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元 读《三国志·魏书》,有一个人令人敬佩,不是曹操、刘备,也不是孙权、诸葛亮,而是一个叫袁涣的人。原文不长,且录之:“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今河南太康西北)人。袁涣的父亲叫袁滂,担任东汉司徒。郡守任命袁涣担任功曹之职,后来又举荐给公府,在官吏考核中获得较高的等级,授官谯县县令,未去上任。刘备任豫州牧,推荐袁涣为秀才。后来袁涣避难于江淮之间,被袁术所任用。袁术每次向袁涣咨询探问,袁涣总是正气凛然地论述自己的主张,袁术辩驳不过,但是仍然敬重他。不久,吕布在阜陵攻打袁术,袁涣随袁术一起迎战,被吕布拘留。吕布当初和刘备和睦亲近,后来有了矛盾。吕布想让袁涣写信去大骂羞辱刘备,袁涣认为不能这样做,吕布再三强迫他,他都不答应。吕布大怒,用刀剑威胁袁涣说:“你必须去做这件事,不然就得死。”袁涣面无惧色笑道:“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可以让人受辱的,只有德行。德行不足,才使人感到羞辱。假使刘备是个君子,将不会以将军你的话为耻辱;假如刘备是个小人,他将用你骂他的话回复你,那么受辱的是你而不是他。再说我今天侍奉你的时候骂刘备,假如有一天我离开这里去伺候刘备时回痛骂将军,你觉得这样行吗?”吕布自感惭愧而作罢。 在《三国志》里,群雄争霸,金戈铁马,斗智斗勇,人物多达数百个,袁涣官不大,算不上出名。然而,若论人物的品格高贵,他却算得上一个。 强权之下不改自己的信念和操守,这样的品格十分难得。培根说:“美德犹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袁涣是不幸的。他生在一个群雄割据、动荡不安的战乱时代。吕布武艺高强,长相俊美,却是个品格低下的小人。当初与刘备和睦亲近,后来有了矛盾,就要袁涣写信去大骂刘备。而袁涣位卑而不改其志,人微而不唯唯诺诺,即使刀剑架在脖子上,依然傲立于天地之间。吕布兵败被处死后,袁涣又归于曹操。曾获不少赏赐,但他都赠送给了别人,家中没有储下什么财物产业,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清廉。 窃以为,袁涣虽然是一千多年前的人物,而他的人格魅力,却如名香,在岁月的荣枯中愈加散发出浓烈香味。袁涣坚持“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可以让人受辱的,只有德行”的信念,仍然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毋庸讳言,袁涣的美德,在现今的社会中也弥足珍贵。在我们周围,人品低下的大有人在:有的人趋炎附势,对权势者唯唯诺诺,对老百姓却凶神恶煞;有的人不讲道德,对当权者溜须拍马,跑官要官,受人恩惠却不思报答;有的人一旦当上了官,就以权谋私,大搞权钱交易,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些人与古人袁涣相比,应该感到脸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