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 野 2月11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宣布,美国科学家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印证了爱因斯坦百年前的预言。这一重大发现将提供人类看待宇宙的崭新方式,可能对天文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虽然是在春节期间,这条消息仍引起了中国网友的热烈讨论。其中,一个议题非常有代表性:这次探测到的引力波距离我们10多亿光年(距离),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 类似疑问不仅存于国人心中,也为世界上许多人所关注。1970年,赞比亚修女Mary Jucunda给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恩斯特·史都林格博士写信,问了一个问题:地球上还有很多人吃不上饭,为何要为遥远的火星花费数十亿美元?史都林格博士以《为何要探索宇宙》为题撰文作了公开回答。其中写道:“太空探索不仅给人类提供了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还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挑战,以及面对严峻现实问题时依然乐观自信的进取精神”“它是科技进步的催化剂,为学术研究工作提供了绝佳的实践机会”“火星航行所带来大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可以用在火星项目之外,产生数倍于原始花费的收益。包括物理学和化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特别是医学,用来促进人类的健康,应对饥饿、疾病、食物和水的污染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史都林格博士简明扼要说清了科学探索的重大意义。据国际权威科学媒体的报道,引力波探测项目带动了激光、材料、光学、计算机等诸多学科的发展,相关技术已经对许多实用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年来,中国的科研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探月工程、高铁、核电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相比世界先进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国家巨额资金的投入和科学家的加倍努力,同时,急需强化重要基础———全面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激发大家对科学技术的热情。 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重大科研项目与提升国家实力、改善生活之间的关系知之甚少;特别是对一些基础性的科研项目,人们更少关注,即使有所耳闻,也大多会产生“与我何干”“有啥用处”之类的疑问。究其原因,与科研本身的“高大上”特点有关,也与我们对科学知识和科研成果的宣传、普及不当或不到位有关。其间,固然有媒体的责任,但作为科研工作的主角,我国科学家的科普工作也做得不够,应在科普上发挥更大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这方面,一些国外科学家的实践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据了解,国外一些优秀科学家非常重视与公众的互动,会千方百计激发公众对科研特别是基础性研究的兴趣。譬如,此次引力波探索的功臣之一、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的科学家索恩,就为科普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他亲自担任好莱坞科幻大片《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影片中许多逼真的场景,如瑰丽的黑洞、虫洞等都源于他的设想,还通俗易懂地在影片中植入了许多本来复杂难懂的科学知识。一些科学家还经常走上电视,亲自向公众介绍自己正在从事的科研项目,不但为普及科学知识、培养民众的科学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消除了公众的一些疑问,赢得他们对科研项目巨大花费的理解与支持,争取到更多的研究资金,进一步促进自己的科研工作。 科学家投身科普,不是不务正业,更不是忽悠公众,而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工作,会促进公众对科学特别是基础性科研的了解和支持,加快和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研水平,提升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此,我国科学家应更多走出实验室,走进电视讲台、报纸版面、新媒体屏幕,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传播各种科学知识,解答公众的疑问:那些遥远的“引力波”们与百姓生活究竟有何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