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2月18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持“圈区联动”
促进港口经济圈和宁波都市区融合发展

  戴东生

  《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制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着力打造港口经济圈、着力构建宁波都市区、着力提升国际化水平,并提出推进协调发展,构建港口经济圈和宁波都市区联动融合新格局。港口经济圈和宁波都市区联动融合发展,是打造港口经济圈和构建宁波都市区的内在客观要求,是全面协调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其功能主体体现在“三大中心”建设。

  “圈区联动”发展是港口经济圈和宁波都市区建设的客观要求

  1、宁波都市区是港口经济圈的核心依托

  打造港口经济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宁波中长期发展提出的重大命题,对于新形势下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和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宁波乃至浙江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提高服务我国中西部地区能力,再创改革开放新优势,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根据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宁波提出的打造港口经济圈,是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为引领,以宁波舟山港为中心,以宁波都市区(含宁波、舟山)为依托,以发挥港口比较优势、提升城市辐射能力为导向,以交通网络、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为纽带,以港口经济产业链为支撑,港城互动、产城融合、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从内涵界定上看,港口经济圈具有典型的“圈层带动、线性辐射、网络牵引、产业支撑”特征,需要区域联动、产城联动、港城联动、产业科技金融服务联动、体制机制联动。从空间形态上看,港口经济圈形成“三区带动、四廊拓展”的总体结构,“三区”即核心区、辐射区和影响区,核心区是宁波舟山港及其依托城市(即宁波都市区),辐射区主要指华东地区和有多式联运合作的中西部腹地,影响区主要指国际远洋干线覆盖地区、“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城市和主要贸易往来城市,“四廊”即长江经济合作走廊、沪昆线经济合作走廊、沿海经济合作走廊和海丝经济合作走廊。因此,无论从港口经济圈的内涵、功能、空间形态来看,宁波都市区是港口经济圈的主要核心。坚持“圈区联动”,促进港口经济圈和宁波都市区融合发展,是打造港口经济圈的内在要求。

  2、港口经济圈是宁波都市区的特色所在

  宁波都市区包括宁波和舟山,需要充分发挥产业和沿海港口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努力建设国家级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大力推进外围县市与中心城区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都市区核心带动作用,扩大与台州、绍兴、嘉兴等周边城市的合作,建立健全都市区协调机制,推动创业创新互促共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协同共保,形成综合实力较强、城市功能完备、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紧密融合的现代化都市区,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和能源原材料基地,促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地位进一步确立。

  宁波都市区的建设,资源优势是沿海港口,核心带动是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产业主体包括港航服务业和海洋科技产业,配套服务是港口金融、国际贸易、文化教育等高端产业。宁波都市区的建设,体现了港口经济的产业特征和功能特点。而港口经济圈是宁波都市区的特色所在。

  “圈区联动”是全面协调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宁波建设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港口经济圈,目标是推进宁波舟山港国际枢纽功能显著增强,配置全球资源要素的能力大幅提升,覆盖长三角、辐射长江经济带、服务“一带一路”的港口经济圈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对外经贸合作质量明显提高,大宗商品交易和跨境电子商务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投资贸易便利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形成经贸合作交流新优势。智慧物流、航运交易、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船舶综合服务等能力进一步提升,国内外航运高端资源加快集聚,港口服务业加快发展,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更趋完善。

  宁波建设更具集聚辐射能力的宁波都市区,目标是促进都市区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建立,现代化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宁波对周边地区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创新发展、高端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大幅提高;市域统筹发展体制进一步完善,城市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加快提高;美丽县城、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展现独特风貌,成为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城市。

  港口经济圈的打造,重点是建设好宁波都市区这一核心,加快发展港航服务和城市经济体系,增强其对港口经济圈的辐射服务能力,体现了港城互动、产城融合。港口经济圈空间拓展与功能培育,立足于但不限于宁波都市区,还包括“三区带动、四廊拓展”的辐射区、影响区和四廊区,体现了有核无域、强核扩圈。宁波都市区核心功能构建,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以港航服务业和海洋科技产业为主体,大力发展港口金融、国际贸易、文化教育等高端产业,全面提升宁波都市区在港口经济圈的核心地位;强化功能协同,推动甬舟共创自贸区、甬台共建三门湾、甬绍共保四明山,推进区域创新平台共建,实现产业合理分布和资源优化配置。建立甬舟产业合作平台,打造产业合作组群,其中,北仑-金塘区域,以江海陆联运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港航服务业;梅山-六横区域,提升发展传统海洋产业,打造海洋生态科技产业集聚平台;山海协作国际旅游休闲区,依托宁波舟山两大旅游服务中心,共同打造都市区山海、人文景观旅游体系,实现宁波舟山旅游公共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无缝对接,重点打造东部国际海洋旅游体验带。

  港口经济圈与宁波都市区融合发展,紧紧围绕了“港口与城市相协调、城市与农村相协调、建设与管理相协调、经济发展与人文社会相协调”四条主线展开,统筹推进了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军民融合发展等六方面内容,实现整个城市高水平均衡发展和整体资源要素的高效利用。港口经济圈与宁波都市区融合发展,充分运用了唯物辩证法,坚持统筹发展、均衡发展、整体发展的全局考量,是协调发展理念在宁波的生动实践。

  “三大中心”是港口经济圈和宁波都市区的功能主体

  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经贸合作交流中心、港航物流服务中心,是打造港口经济圈和构建宁波都市区的共同要求和目标,也是关键所在。

  1、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构建“3511”先进制造业体系。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以“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为主线,努力打造“3511”先进制造业体系,加快建设“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战略产业,构建产业新支柱;改造提升绿色石化、能源、汽车制造、时尚纺织服装、家电家居等五大优势产业,追赶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生物医药、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可穿戴设备、车辆网等诸多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快速发展,加快布局未来竞争优势。

  建设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在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信息经济等领域形成一批千亿级产业,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建成千亿级石墨烯及应用产业基地和材料基因组技术示范基地、国内领先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国内重要的节能及新能源产业基地、信息经济服务基地。

  推广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主动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加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综合集成应用,促进制造业生产方式智造、产业形态再造和高端产业创造。积极探索“电子商务+生产定制+贸易物流”小众化定制的产业组织方式,全面提升服务型制造水平。大力推行智能制造系统、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积极发展云制造、众包、众创、众扶、众筹等机遇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和新业态。

  建立协同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新材料科技城和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建设,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国兵科院宁波分院等国家级平台做大做强。统筹优化高水平大学布局,充分发挥高校对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建设一批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提升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动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积极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和技术资源。探索设立以并购基金为主导的国际化创新发展基金。

  2、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贸合作交流中心

  打造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加快提升口岸开发开放水平,争取设立自由贸易港区,打造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海上开放门户。统筹特殊监管区发展,推动宁波保税区、梅山保税港区及各类保税物流园区整合优化提升。推进宁波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加快象保合作区开发建设,争取设立宁波综合保税区。提高重点开发区国际合作水平,探索企业化园区开发模式,建设特色产业专业园。

  整体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积极拓展新兴市场,提高自主品牌和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紧缺资源性产品进口,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国际商品交易集散中心。积极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推动文化、旅游等服务贸易发展,拓展服务外包新业务、新业态,争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创新优化开放合作的制度环境。开展投资贸易便利化行动,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大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对外开放。发挥开放口岸功能,建设进出口商品采购贸易改革示范区、梅山口岸贸易便利化示范区。推进和完善长江流域通关和检验检疫一体化改革,实现口岸执法部门信息系统互联共享,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打造网上丝绸之路,大力发展以大宗商品为特色的跨境电子商务,探索建立海关监管、检验检疫、进出口退税、跨境支付、国际物流等支撑系统,加快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和海外仓建设,争取跨境电商支付牌照和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试点。

  扩大国际合作交流。提升中国宁波-中东欧市长论坛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永久落户宁波。拓展国际文化交流渠道,推动城市文化艺术国际合作。建设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国际著名研究型大学共建高水平学科,推进优质职业院校境外办学,打造海丝之路人才交流培养基地。深入开展“宁波周”“宁波行”系列活动,办好甬港经济合作论坛,发挥海外“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的独特作用。

  3、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航物流服务中心

  打造一流多式联运枢纽国际港。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实质性一体化运作,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优化整合港口布局,加快梅山、穿山、金塘等港区深水码头建设,扩大金塘集装箱、衢山散货等共建码头的规模和范围,统筹重大港口泊位、航道锚地布局优化与建设时序。推进甬金铁路、沪甬跨杭州湾铁路建设,深化沿海高速铁路、甬舟铁路、沪甬二通道的前期研究,加快完善“一纵一横一射”综合立体对外交通走廊。争创国家海铁联运综合试验区,开拓武汉、重庆、成都、西安等中西部内陆市场;探索建设“江海联运巴士型”物流运输通道,加快水水中转发展;统筹各类物流园区功能布局,积极争创全国物流园区示范工程;加快T2航站楼和公务机候机楼、交通中心、空港货站、国际快件处理中心及配套设施,创建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

  构建一批港航物流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国际港口联盟建设,抓紧谋划丝路国际港口合作服务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港口服务网络(APSN)秘书处或宁波研究院、“中国航海日”秘书处落户宁波,加快成立中小航运企业联盟、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分会等中介组织。围绕宁波东部新城中心商务区,努力打造现代化港航服务产业高地,初步建成高效辐射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路的国际港航服务中心。建成覆盖超过1000家企业、辐射近十万人、创造年度直接税收过亿元、产生经济联动效应达百亿的航运集聚区。加强宁波航运交易所与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等的战略合作,扩大“海上丝路”指数品牌影响力,打造区域性航运要素配置中心、交易中心、定价中心和信息中心。依托甬商所、甬易第三方支付等平台功能,统筹建设储运基地和交割仓,重点建设塑料、液体化工、有色金属、化纤原料等全国性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群,探索发展煤炭、天然气、铁矿石等区域性大宗能源类商品交易市场群,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多商品定价和交易中心。

  壮大一批贸易物流市场主体。支持国内外大型航运物流企业在宁波发展,扶持本地海运企业发展,逐步改变宁波“大港小航”局面。进一步扩大船舶代理业对外开放,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船代业务,培育船舶代理、货运代理、无船承运人、现代物流品牌企业,发展专业航运经纪公司,做大做强龙头港航物流企业,培育航运物流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拓展能源进出口代理、能源贸易金融、能源运输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国际能源贸易。

  培育一批港航物流新兴业态。加快以船舶及船员需求为导向,实现船员服务与船舶服务相结合,生产资料供应与生活物品供给相结合,海上服务与陆上服务相结合,全力形成“配套全、功能强、辐射广”的国际标准、国内一流的船舶及船员服务体系,打造国际海事服务基地。以互联网+为契机,以船舶交易、航运人才交易、航运订舱交易、液体化工船租运交易等为重点,提升航运交易服务能力。培育航运融资、信托、担保、投资、资金管理、商业保理、信用评级等航运金融服务市场,积极发展船舶保险、海上货运险、保赔保险、航运保险、海损理算等业务,强化航运法律咨询服务。    

  (作者单位:市现代物流规划研究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