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董小芳)镇海招宝山街道辖区内,每天都能看见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背着相机,不时停下来对着天空拍照,风雨无阻。他叫郁振伟,今年61岁。他说,以拍照的方式记录“蓝天日记”,是希望激发大家共同关注环境质量。 除此以外,为了使环保监督见实效,郁师傅还和街道内的环保志愿者们策划了“零点行动”,即晚上12时以后监察企业排污情况。一年下来,他们向相关部门提交环保建议近百条。 郁师傅和他的同伴只是宁波成千上万名环保志愿者的一个缩影。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好环境大优化,使宁波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景更美。这既顺应了形势,更顺应了民心。 “治气、治霾、治水,任重道远。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从法治层面推进环保长效机制。通过立法,提高违法成本,构筑牢固的环保生态‘高压线’,让违法者无机可乘,无利可图。”郁师傅说。 扎根在基层社区的“小巷总理”们则建议,筑牢法治护栏,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助力。“保护生态环境,大家都责无旁贷。在号召居民从身边小事做起,提高自身环保意识的同时,也应该号召每一位居民提高主人翁意识,自觉做好环保监察员,对破坏环境的企业、玩忽职守的执法人员及时举报,严厉打击。”文教街道双东坊社区副书记严巧玲、西门街道北郊社区书记王利平告诉记者。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保护生态环境,法治不可或缺。”宁波律师协会袁斌律师说,环境问题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唯有从法治层面入手,才能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内进行规范。从划定生态红线,到严惩污染环境犯罪,都要始终强调用法治方式为生态建设保驾护航。“法治的目的在于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公开透明可示范,而不断的践行努力是为了我们更美好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