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商务区城展馆水景 |
|
五水共治 |
|
《寻找董黯》剧照 |
|
路在林中 |
|
青瓷瓯乐艺术团演出 |
本报记者 项一嵚 慈溪记者站 周敏杰 邵滢 慈溪,唐涂宋地上的移民之城,杭州湾大桥南岸的创业热土。 这片人力围垦出来的土地上,从不缺乏敢闯敢拼、勇于弄潮的劲头。 “十二五”期间,慈溪迎难而上,高歌猛进。 稳扎稳打谋转型升级。连续3年居省工业强市综合评价第3位,201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97.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提高到32.3%和47.4%。 改革活力进一步激发。慈溪被列入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入选省首批金融创新示范市,综合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小城市培育走在全省前列。 品质之城更宜居宜业。5年来,现代化中等城市格局在慈溪基本形成,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居全省第3位,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2015年,慈溪地区生产总值1154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9%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1万元,迈入高收入地区行列。在2015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中,慈溪居第5位。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创新驱动日益凸显,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十三五”期间,慈溪将创新驱动作为头号发展战略,直面爬坡过坎期。 掌握发展主动权,放眼全市、全省和全国大局,慈溪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更有实力、活力、魅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新慈溪,为宁波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做出积极贡献;加快推进二次创业,努力实现二次腾飞,始终保持在全国县级城市中的前列地位。 创新平台领航“二次创业” 瞄准“高精尖”,挥别“低小散”。慈溪加快各类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广揽八方人才,力争建设成为宁波北部地区创新要素集聚中心。 滨海经济开发区已成为慈溪最具潜力的产业集聚地。2014年,滨海经济开发区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打造转型升级新高地,汇聚高端技术人才,2013年年底开园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培育符合本地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前累计落户项目达47个,累计投产企业达15家。市现代农业开发区对于慈溪农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初步显现,目前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近6万亩土地规模化生产作业有序开展。作为慈溪的城市客厅、精神符号和财富中心,总占地面积约2266亩的文化商务区自2013年年底开园以来,已有46个项目开工,40个项目基本建成或竣工验收,26个项目投用。 人才平台孕育创新潜能。“上林英才”研发园、创业园、产业园等链式平台体系建设初具雏形。科教园区规划面积3.16平方公里,2018年,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将在此落户,为慈溪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重点领域改革迈向深水区 创新是最大的动力,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十二五”期间,慈溪以“二次创业”的勇气深入改革深水区,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推进。 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市率先破冰。2015年12月31日,慈溪作为宁波市首个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这意味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将消除,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投融资改革结新果。去年,慈溪编制出台了《慈溪市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实施意见》和第一批PPP储备项目。以胜陆公路(横河-余慈界)工程、市域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新城河一期工程、观海卫镇新城基础设施项目等为重点,PPP项目相关工作不断深化。 中心镇发展日新月异。慈溪深入推进强镇扩权改革,下放23个市级部门的238项行政管理事项,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中心镇行政服务与综合管理体系;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编制实施卫星城和中心镇“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对接中心城区建设。 品牌党建工作构筑红色堡垒 再创慈溪发展新优势,千头万绪的工作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为打通基层工作的最后一个台阶,慈溪全市镇(街道)机关干部每周至少开展1次“圆桌夜谈”或下村(社区)走访,畅通村民听事、议事、评事渠道。各级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百姓家,为村民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老百姓的圆桌成了干部的“办公桌”,不吐不快的想法摆在台面上,许多烦心事成了顺心事。 “书记考书记”一点不含糊。去年初起,慈溪市推出“党建约谈”制度,由市委书记、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对市级部门、镇(街道)党委书记分批约谈,列出整改责任清单,建立重点督办、跟踪督查、结果反馈等配套机制,大力整治“责任不明确、不落实”问题。 以党建为龙头促进招商引才、产业转型。慈溪于去年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市领导加强与高层次人才的沟通交流,听取他们对慈溪发展的建议。 绿色发展装扮美丽新慈溪 “二次创业”的道路也是一条“绿富美”之路。近年来,慈溪主动拒绝“灰色GDP”, 把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发展命脉。 工业大市追寻“梦里水乡”。推行“五水共治”以来,11次“河边考河长”工作涉及慈溪所有的镇级河长,河长制不落空、不挂名。15位“网民监督员”将全市网友曝光的治水问题反馈给慈溪水治办,去年的47个问题全部得到及时处理。目前,慈溪境内已排摸的115条“三河”全部完成治理,累计拆除涉水违法建筑29.52万平方米,疏浚河道642.76公里,并成功创建“清三河”达标县(市)区。 结合本地产业实际情况,慈溪提出淘汰小印染等“七小产能”的行动计划,并主动提出淘汰提升空压机等落后设备。积极推行“腾笼换鸟”,新产品产值突破1000亿大关,连续两年获得省淘汰落后产能先进县(市、区)。 2013年8月,1532家非法废塑料生产加工户全部关停,市民不再遭受噪声和废气之苦。去年1月至今,2.2万余家住宿、生产、经营功能“三合一”“多合一”的场所全部完成验收,关闭取缔4448家,强制拆除705家,完成整改17435家。 “森林慈溪”建设全面推进,目前已累计投入绿化资金14.6亿元,新增平原绿化面积4.2万亩。去年,慈溪成功跻身省园林城市和省生态市行列,并通过省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技术评估。 慈文化凝聚新时代正能量 创业创新离不开文化熏陶和软实力提升。近年来,慈溪将慈文化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以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软实力工程,提炼总结了以“慈孝、慈善、慈爱”为内涵的“慈文化”品牌,推动建设十大“慈文化”工程,设立24所孝德试点学校,建立政策激励机制,让慈文化在新时代落地生根。去年,慈溪被评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 做大“慈孝”蛋糕,将居家养老服务列入慈溪市重点实事工程,实施千万元敬老爱心工程、5000万元乡镇敬老院两年改(扩)建工程、3亿元阳光老年城建设等“夕阳红”工程。“慈爱行动”全市参与,目前共有注册志愿者3.5万人,志愿服务队867支。“慈善之城”当之无愧,慈溪市慈善总会在过去20年累计募集善款8.28亿元。慈溪还成为全省唯一被评为六星级慈善城市的县级市。作为创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十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慈溪首部公益儿童电影《寻找董黯》近日在网上热映。 青瓷文化发展迎来新契机。去年,不少慈溪市民通过第三届越窑青瓷文化节,与青瓷艺术“亲密接触”。同时,慈溪将启动上林湖越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快越窑遗址申遗工作,并斥资1.75亿元打造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去年,慈溪喜获“中国陶瓷文化历史名城”称号。 创新驱动战略 转型升级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慈溪在“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战略指明了总纲,其中,创新被视为慈溪“十三五”发展的核心战略和第一动力。 平台驱动,人才为先。慈溪将整合文化商务区、科教园区、万亩畈城市生态园等平台,建设环杭州湾创新中心,重点培育发展互联网应用、品牌营销、设计创意等产业,力争建成宁波北部地区创新要素集聚中心。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和中科院慈溪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中科院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也将在此落户,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上林英才”链式平台加快建设,诚邀更多海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和领军型创新人才加盟慈溪。 慈溪制造迈向“智造时代”。“四换三名”等工程建设将伴随“工业4.0”的浪潮继续深化,加快打造智能家电、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机械基础件三大产业,政企合力聚焦智能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互联网+”战略也将为慈溪制造插上“云翅膀”。“十三五”期间,慈溪将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大数据云基地建设,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价值链的重构,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 联动城乡 区域协调发展 城乡发展进一步统筹协调,阻碍资源优化配置的障碍逐步打破,将释放更多发展红利。下好城乡规划一盘棋,慈溪将在“十三五”期间实施市域统筹规划,推进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功能区规划等多规融合。 龙山、观海卫和周巷这三大中心镇将成为促进城乡统筹、产城联动的“火车头”。龙山镇产城融合特色示范区、观海卫镇宁波特色卫星镇、周巷镇现代化小城市建设将继续深化。同时充分挖掘小城镇的产业特色、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等优势,加快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良、功能设施完善、社会事业进步的特色镇。新农村建设由“单项突破”向“整体发展”转变,以提升农村品质为目标,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文化传承保护、美丽乡村示范创建等行动将为慈溪农村注入新活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将进一步覆盖城乡。一批文化广场、休闲健身场所、文化礼堂、文体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即将兴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市场化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将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供给侧”改革。 绿色发展之路越 越宽广 “十三五”期间,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将在这座工业大市越走越宽,节能减排有了新制度和新技术的双重保障。 慈溪将落实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建立健全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全面推广清洁生产,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标准,加快商业、民用建筑设施节能改造;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分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推进农林废弃物、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和区域平衡,逐步实施分质供水;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倡导绿色消费,推进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园区创建。 生态治理迈向新阶段。“五水共治”瞄准水质提升,“十三五”期间,慈溪每年将投资500万元,以柔性植被系统、生态导流渠、浮动湿地、支沟河口湿地、人工水草等生态手段,开展区域性河道生态治理工作,计划实施生态河道建设25公里以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将大力开展,“森林慈溪”建设将着力建设一批兼具景观和生态功能的城市风景线,创建“无违建市”的目标也将在“十三五”期间实现。 全面开放 入区域经济圈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百舸争流、弯道超车的竞争愈显激烈。慈溪以开放姿态迎接新挑战和新机遇,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圈。 主动融入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积极构筑宁波北部沿海经济走廊,打造特色产业带,建设连接宁波港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物流节点。依托宁波国家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以杭州湾大桥为纽带,加速融入上海都市经济圈。慈溪将建立与上海各方的常态化对接联络交流机制,主动承接产业、人才、技术等外溢和转移,积极选派干部赴上海挂职锻炼。加大慈溪传统节庆、特色小镇等宣传推广力度,加强双方文化、旅游等方面合作交流。 以沪甬跨海铁路(通苏嘉甬)、杭甬高速复线、余慈中心连接线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为抓手,交通网络将不断升级,进一步扫除对外开放的障碍。 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慈溪将鼓励企业提升拓展新兴市场,提高技术型、品牌型产品出口比重,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进口,突出以企引企,加快优质项目招商引进,积极动员在外慈商回乡创业创新。 让市民共 改革发展成果 做大改革发展的“蛋糕”,归根结底是为了普惠新老慈溪市民,改善民生则是促进共享发展“牛鼻子”。 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将更加均衡。学前教育普惠、义务教育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样、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统筹推进,15年基础教育将得到高质量普及。同时,不断深化教育公平,加强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迈向深水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慈溪还将在全市科学配置医疗资源,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推进分级诊疗和契约式家庭医生服务模式。 社会保障扩面提标,惠及更多市民。慈溪将推进社保参保全覆盖,强化社保全民参保登记;促进城乡失业保险一体化,适时合并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稳步推进各类养老保险制度融合,稳步提高各类群体养老待遇;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和物价补贴机制,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对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