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凯 “初则喜正义之伸张,乐法律得施行,不屑媚俗,安于清贫。久矣疲命于杂务,掣肘各情形,荒于教子,未尽孝心……”2月23日,一则湖南某法官的辞职信在微信朋友圈走红,网友盛赞辞职信文采飞扬、作者文字功底深厚,感叹辞职甚为可惜(2月24日《南方都市报》)。 如今,法官辞职和公务员辞职一样,早已成为平常事,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辞职信的形式也并非特别,之前有更吸引眼球的“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辞职信和“带爷爷回25岁”请假条。只是因为作者是“法官”,这封辞职信还是聚焦了公众目光。其走红的同时,也再次敲响了基层公职人员职业保障的警钟。 一直以来,缠在基层法官身上的“痼疾”一直未除,这封辞职信文采飞扬的“新瓶”装的也是“旧酒”:工作累、升迁慢。这也是多年来基层法官离职的重要原因。一位法官怀抱对法律的热爱和对法治的追求,“初则喜正义之伸张”,投身法治建设和司法事业中,却发现“疲命于杂务”“掣肘各情形”,结果因此“荒于教子,未尽孝心”,于是无法坚持初心,最终选择离开。 依法治国要树立公民法治信仰,得先夯实基层法官的法治信仰。近年来,流失的基层法官呈现“高学历、年轻化”倾向,且多为一线部门的业务骨干。数据显示,2014年上海流失的86名法官中有17个审判长,43人拥有硕士以上学历,63人是年富力强的70后中青年法官。而近五年,北京法院系统500多人辞职、调动离开法院,大部分经验丰富能力强。如果优秀法官“疲命于杂务”而辞职,除了让人惋惜之外,其消极作用亦不可估量。 辞职信走红,不是意外,因为恰好拨动了基层公职人员的心弦。重视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况,既不能让他们背负“累案牍,显劳形”的过大压力,也不让他们充满升迁无望的焦虑,更不应该让他们有“荒于教子,未尽孝心”的遗憾。让他们快乐工作,有尊严地生活,不仅有利于他们实现自身价值,也利于法治社会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