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爕故居(沈静萍 厉晓杭 摄) |
本报记者 厉晓杭 通讯员 姚颖超 沈静萍 北仑小港姚张村坐落在小浃江边,枕水而居,景色宜人。微风吹起,河水微澜,好似一位江南女子,正在河边低吟浅唱,颇有意境。 作为北仑的母亲河,小浃江哺育了勤劳善良的人们,也积淀着丰富的浃江文化。姚张村地处小浃江中心段,由姚家斗、张家洋2个自然村组成。村中河流环绕,文化底蕴深厚。 小浃江边浙东名士姚燮的家乡 姚张村之所以闻名,是因为这里是晚清文学家、浙东名士姚燮的家乡。受父亲影响,姚燮自幼就是在诗书环境中长大的,周岁识字,五岁能诗。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诗、词、骈文等领域有着很高的成就。 经过百年风雨侵蚀,姚燮故居至今保存完好,当地人称之为“姚家大屋”。姚燮故居是一个四合院,建于清代中晚期,占地1200多平方米,共有正屋前后两进,左右厢房各一进,均为穿斗结构、硬山顶平屋。故居格局规整,石窗棂雕刻精美,是北仑典型的清代中晚期宅第民居。 姚张村村支书应静江介绍,姚燮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其间完成了《疏影楼词》、《复庄诗问》等传世之作,祖堂内仍保存有姚燮县试中秀才与乡试中举人的捷报。 “春愁着意知深浅,恐难掩,两眉梢”、“几日不登楼,未识春光多少;才到春风一夜,见满城芳草”……姚燮不少诗词都脍炙人口,也是“甬上名秀才”。因其声名在外,不少人慕名前来“姚家大屋”一探究竟,依稀想象曾经的繁华。 今年85岁高龄的老人陈性立是小港乡土文化的记录者,他说,10多年前,种植水稻是姚张村村民主要的生计,经济来源单一、加上交通闭塞,是出了名的“小穷村”。报春牛习俗、祭田公田婆等民俗,依然在村民中口口相传。 据当地村民回忆,每年春天开种水稻前,农民拿着用泥捏成的春牛,到主人家的米缸、谷仓或门口正反绕三圈,一边念“黄龙盘谷仓,青龙盘米缸”等吉语。念完后,就给主人家一张木板印制的“春牛图”,主人家回赠年糕、大米或钱币后,将春牛图贴于门墙,以示吉祥。 昔日穷村脱胎换骨展新姿 借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姚张村摆脱了原来的旧思维,大胆发展经济。2005年,姚张村贷款建起了厂房,厂房出租为姚张村带来了颇高的经济收入。随着北仑花木产业的兴起,不少村民把土地出租,种植花木,摆脱了单一种植水稻的经济来源。 应静江回忆道,2005年是村子发展的关键一年,从那一年起,村里人开始慢慢富裕起来了,三层小洋楼也逐渐多起来了。“在10多年前,村级经济年收入只有4万元,有时候到了年底,电工、维修工的工资还得村干部自己掏腰包。” 农村环境的提升,让姚张村逐步散发出了新的魅力。从2010年开始,姚张村开始引入保洁人员,每天8小时工作,保持村庄环境卫生整洁。为了进一步美化村庄,3年前,姚张村开始在房前屋后设立花坛。“乱丢垃圾的人少了,房前屋后种上了花花草草,走在村里,心情都好了不少。”一位村民说。 去年,姚张村参照市全面小康村建设要求实施新农村建设,在充分调查摸清村情基础上,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明确建设施工方案。拆除整修破旧小屋,房屋墙面重新喷涂,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昔日的小穷村,如今换了新模样。 “村子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但是无论怎么变,村民敬畏土地的传统没有变,崇敬文豪、保护古建筑的共识也没有变。这些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陈性立感概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