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准备送往超市的萝卜 |
|
柯汉强在查看小苗。 (朱军备 摄) |
本报记者 朱军备 鄞州记者站 续大治 通讯员 孙成龙 这几天,在姜山镇后鄮村的尚蔬园农场里,每天有二三千公斤的萝卜经清洗后,运送到市区的三江超市、M6生鲜店。“萝卜的价格为每公斤2元,除去种植成本和人工费,利润并不多。”被阳光晒得黝黑的农场主柯汉强说,收完萝卜,将种西葫芦、丝瓜、辣椒、黄秋葵等。 脱下军装,拿起锄头 2011年4月,家在丽水的柯汉强从鄞州消防支队退伍。当时,老家的父母亲已经物色好了餐饮店要他回去打理。但在宁波参军13年的他,早已深深爱上这座留下他汗水和血水的城市,和妻子商量后,并多次劝说父母,他决定在宁波“二次创业”。 “为什么脱下军装甘当农民?”面对很多人的疑问,柯汉强的回答很朴素:“现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蔬菜又是大众餐桌上最离不开的,我就想种些老百姓能放心吃的无公害蔬菜。” 几个月后,柯汉强怀揣夫妻两人多年的积蓄,承包了姜山100多亩农田办起了以种植蔬菜、瓜果为主的宁波尚蔬园生态农场。 想不到的是,看似成本低廉的农业投资项目其实是个无底洞。柯汉强算了一笔账,标准农田改造一亩地要近万元,造一个大棚要1.5万元……启动资金很快花光了,可建起大棚的土地还不足几十亩。怎么办?没钱,卖掉婚房去筹集资金;没人,拉上昔日的战友一起合伙干! 初办农场,遭遇台灾 蔬菜刚种下去不久,2013年8月,60年一遇的“海葵”台风来袭,整个农场全部受淹,水深达1米。即将收获的蔬菜、瓜果,被洪水一泡,全部枯萎了,大棚全部损坏。因为种的是无公害蔬菜,地里不用农药,土壤全部经过高温消毒并施了无公害肥料,台风过后必须重新消毒施肥……直接经济损失近200万元。柯汉强差点崩溃。 大水退去后的那些日子里,面对寄予无限期望农田,柯汉强时常蹲在田头默默流泪。让他伤心的不仅仅是天灾,还有战友的离去,员工们的担忧。 万般无奈下,柯汉强说服父母将老家的房子做抵押贷款,亲朋好友中能借钱的全部借了一圈。看到这份决心,大多数员工选择了留下。台风过后的1个月里,他们每天加班加点,损坏的大棚全部重建,新的菜苗也播种下去。 短短2个月后,复产的第一批蔬菜就迎来采摘。不过,这些产品并没有运往市场,而是被柯汉强免费送到了敬老院和曾经战斗过的部队,“大灾后我离不开政府和各部门的资助扶持,第一批菜算是我对社会的一点回报。” 初心不改,转型升级 姜山地势较低,奉化江、甬新河的水很容易冲入农田。“海葵”之后,姜山镇政府出资100万元,帮助柯汉强在农场周边筑起泥围堰,并对沟、路、渠进行硬化。 2014年,柯汉强的农场扩大到200多亩,农产品的销路有些打开。不料,当年10月“菲特”台风又来袭,农场又一次进水。2015年,7月的“灿鸿”,10月的“杜鹃”先后来袭,而且“杜鹃”带来的水势浩大,农场又是两次受淹。由于有了泥围堰,开动五六台抽水泵排洪水,农场损失有了些减轻。 “感谢各级政府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柯汉强说,今年起,他又将农场扩大了200亩,租金虽然比较高,但不扩大规模,效益可能上不去。 陪同采访的姜山镇农办干部表示,今年,镇里计划将这里三家农场的泥围堰改成水泥围堰,在这个场的投入达200万元。同时,翻耕机、植保机等机械免费给柯汉强使用。 流下的汗水总会换来回报。大棚数量却从十几个增加到50多个,种植品种也从小番茄、青瓜增加到丝瓜、水果萝卜、甜玉米等十多种。更喜人的是,大棚主打生产的生态小番茄和青瓜终于走进了宁波不少有名气的连锁超市,打响了“尚蔬园”的品牌。“土地领养”、“菜苗培育”、“瓜田烧烤”等项目,也受到市到的喜欢。 几年来,虽经历了资金不足、开拓市场、台风重创等几多磨难,但柯汉强都咬紧牙关挺了过来。从消防战士“赴汤蹈火”到退伍务农“种菜卖瓜”,如今,这位80后的“老兵”,已成为鄞州退伍战士田头创业第一人,他的事迹作为退伍军人自谋职业的典型被广为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