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3月03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端声音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剑在《人民日报》刊文认为,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每推进一步都需要坚定信心、周密部署、大胆探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宣言书和总布局。

  同时,改革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是自由和公正的创造者、享有者、受益者。改革攻坚尤其需要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因为历史发展方向和进程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觉悟和行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既需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积极探索;既需要把基层试点的成功经验在更大范围推广和复制,也需要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就业和系统性区域性风险是经济下行底线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如今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已不再是增长速度的问题,而是增长质量的问题,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即GDP增速下降、PPI下降、企业利润下降、财政收入下降和潜在风险上升,因此,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回落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就中国经济目前形势而言,究其原因,有周期性原因,但主要还是结构问题,人口红利消失、粗放型增长、老龄化日趋严重等都是导致经济下行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增速回落要守住两个底线,一是就业,二是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可以容忍经济下行,但不能让下行触犯底线,危及民生。

  “双创”要尊重规律科学作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在《经济日报》刊文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丰富的内涵,也有其自身规律性。须端正认识,尊重规律,既要主动作为,又要防止乱作为。在调动和保护各方积极性的同时,也须及时纠正实践中一些违背规律的做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是让所有人不计条件、不计失败地去创业、去搞创新,就像当年的大炼钢铁一样,全民炼钢,一哄而上,造出的却多是废品、次品。大众与万众本质上强调的是人民创造力,创业与创新一定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从创新实践看,有过工作或创业经历的人、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员创业风险相对较小,而大学生热情更高,但由于经验不足失败风险偏高,因此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是双创的重要参与者,但不是主体。

  相比于常规经济活动,创新是高风险的,特别是创业,失败率更高,发达国家的创业成功率也只在5%左右。为什么这么低的成功率、这么高的风险性还有人愿意去创呢,主要归因于激励引导和风险分担。因此支持政策的重点要放在对激励机制的创造和保护上。失败的创新也是有益的,至少是减少了全社会的试错成本,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来为之分担风险、分担失败,做到让他们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

  防止用工业化和运动式思维来推进“双创”工作。创新创业是主体多元、分散决策,政府在其中很难像过去推动大工业那样,可以定方向、定项目,甚至由政府直接操作。一些地方用跑马圈地的方式建了很多“双创”园区,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来一些创客或平台,由于没有形成完备的创业创新生态,缺乏有内在关联的经济关系,如果不及早提升或转型,难以持续下去。更要注意在“双创”中走形式主义和搞运动,甚至有些地方把菜市场等简单改造后一夜之间就挂上了创客空间的牌子,典型的劳民伤财,毁了“双创”的名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