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3月03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前急需
深化改革“公共侧”

  柳昌清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重要特点。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较突出。

  毋庸讳言,我国经济发展目前遇到的问题,是由“生产过剩”变成“产能过剩”。形成“过剩”的原因不仅有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自发作用,还有政府“看得见的手”的调控作用。“生产过剩”危机既是“危”也是“机”,它可以成为优胜劣汰、推动技术与管理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及结构优化的动力和机遇;但是,如果这些转变和提升受到阻碍,就会形成“陷阱”,使经济发展一蹶不振。

  个人认为,阻碍我国经济“转危为机”的主要障碍有三个:一是国企的特殊地位,使中国在整体上形成了“垄断/过度竞争”的市场类型,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和行业,缺乏创新和提升的动力;处于过度竞争地位的企业,又无力完成创新和提升,甚至难以生存。二是公共科教文卫等事业由于体制机制原因产生的低水平和低效率,无法提供企业创新提升所需要的人才和基础研究成果;同时,由于其低水平和低效率的服务,也造成服务对象的大量外流,使“过剩”问题变相加重。三是公共权力缺乏监督,该管的事不作为,不该插手的事乱作为,不仅影响企业创新提升、优胜劣汰的正常实现,也制约着公共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转变。

  如何推进“公共侧”改革?个人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多方面失衡,深层原因是两个不适应:一个是体制与目标的不适应———政府主导与市场化改革和发展的不适应;一个是理论与实践的不适应———西方经济学指导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适应。形成这两个不适应的原因,前者是因为制度创新的滞后,后者是因为理论创新的缺位。 

  以前改革开放的动力,先后来自农民、工商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房地产商,现在的改革要进一步推动,就需要公有制企业家和公共科技专家的形成和发挥作用,成为新的动力。目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不足,有限的改革和反腐倡廉也阻力重重,有些地方上动下不动,其原因就是新的动力没有形成。以前的改革成功之处,是新体制在旧体制的旁边生长起来,旧体制自然解体消亡。现在要推进“公共侧”的深化改革,也可以采用这一办法,也容易成功。有所不同的是,私有领域的改革可以“摸着石头过河”,从典型实验到局部推广、再到全面推开,最后才是理论总结;而公共领域的改革,则需要先有理论创新,再有制度创新,然后才有改革方案和改革行动。

  当明确我们要建立的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就要对怎样解决公有制、公共事业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有一个深入的理论研讨,得出明确结论,最后建立一套新的理论和制度。而这靠局部实验和顶层设计已经无法解决,只能靠理论创新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来完成。

  (作者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研究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