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四明周刊·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3月04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仁术济世 即心即佛

———记恩师钟一棠先生

  洪 波

    清晨的空气格外清冽,一路是鸟鸣,是撒下的菊花花瓣。冬日的阳光温煦而明媚,透过竹林时有种梦幻般的眩光,一切显得那么祥和、宁静。几天前,按照钟老生前的意愿举行了葬礼。墓碑由钟老亲手设计,是一本由花岗岩砌成的书,与众不同的醒目,砖红色的书面上刻着“内经医学”。在我心目中,老人用自己的一生书写着那本医书!

  钟老悬壶济世,80多年坐诊不辍,已成佳话。他精糂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豁达的处世态度,有口皆碑。从小听妈妈说,幼时我曾高烧不退住院,医生怀疑为败血症,下了病危通知,是请钟老医生会诊后才慢慢好起来的……父母为此感恩不尽!没想到多年后我大学毕业成了一名中医师,跟随钟老抄方。当时钟老已年近八十,他制方严谨、药少力专的工作态度,让我无限钦佩和敬重。我至今保留着20多年前抄方留底的大叠处方,几次搬迁不忍丢弃。钟老思想开放,博览群书,从不拘泥于古方,大胆创新,他不仅熟知各种中药材,还了解最新的中药现代药理,他学习西医实用内科学,他说有的疾病中医有优势,有的疾病西医有优势,中西医结合才是人类真正的医学,才能为人类健康服务!后来我进修西医,走上了中西医结合的医学道路,老师的行医理念一直影响并指引着我的职业生涯。

  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次年确立成立钟一棠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近百岁高龄的钟老再次正式收徒教学,我极其荣幸地成为他最后的弟子。整理、总结并传授钟老的学术思想和经验,这对我是重任,也是太好的机会!追忆近三年的跟师日子,实在是我最幸福的时光!钟老每周亲自出诊,我全程录音录像。他对病人总是一丝不苟,如望舌象,因天气晴朗或阴天,自然光和室内光线会有所不同,他结合望神、望目,望舌下脉络等综合考虑,作出判断,不放过毎个细节。有一次,来了一家三口,均诉感冒互相传染以致咳嗽日久不愈,钟老却开出了三张完全不同的处方。我细细体会,不禁钦佩于老师敏锐的洞察力和思辨能力!我经常把平时在临床上遇到的疑难病例或问题向老师讨教,在他那里,你可以像孩子一样打破砂锅问到底,老师总是毫无保留,深入浅出,以独到清晰的思维剖析和解疑,让人醍醐灌顶!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待每个求诊者,他熟读患者的各种体检和化验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沟通,他气定神闲,他显示的工作与生命状态,从心理上疏导了求诊者的焦虑和不安感,激发出自身内在的对身体的自我疗愈能力。

  老师每天清晨起床,坚持看书做笔记,很多书都有他亲笔批注。在我桌上,就有他批注好赠我的《中药学》《钟一棠医疗精华》《时病论》等书,如今读来令人唏嘘,仿佛他近在身边又遥不可及……他曾说,你们要抓紧时间,说不定哪天我突发脑溢血就走了……他居然有这样的预感!在他的指导下,我撰写了《钟一棠治疗风温肺热病经验》《钟一棠论治哮喘经验》《钟一棠先生治疗肺脓肿经验》等文章,相继在省级及全国专业期刊上发表,但我还是遗憾待在他身边的时间不够多,还有很多任务未来得及完成,甚至遗憾没有好好保护他老人家……

  年前去探望他,他面色红润,思路清晰,谈笑如常,谈时事,聊养生,说病案……他又送书给我,还给我布置了作业《试论肺与它脏的关系》。本想着年后与老师探讨,孰料老师驾鹤仙去,我追思莫及!

  记得有人说过,伟大的人一定是单纯的!我感知他心灵的纯粹和博大!他一生没有停止过对医学的创新和对博大精深中医药的研究,他瘦小的身躯像棵参天大树,让人敬仰!他传奇的一生在《国医大家钟一棠》一书中有记载,这百年的生命时光是如此丰沛充盈,值得我们久久缅怀!

  “加深挖掘,振兴中医”,这是他给我赠书时的题词。老师的音容笑貌犹在,老师的谆谆教诲犹在,我当不负他望,努力践行!

  老师走了,他的精神永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