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溪周巷的恒利官酱园,始创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 (照片由桑金伟摄于20世纪80年代) |
桑金伟 “老底子”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有两件是酱园管的。旧时大城小镇都有酱园,有人说,铁铺是集镇的耳朵,染店是集镇的眼睛,酱园是集镇的鼻子。意思是:叮叮当当响的是铁铺,凭耳朵就能找到;蓝白黑青高高挂满的是染店,凭眼睛就行;酱香酒味浓郁的是酱园,凭鼻子就行。 虽然有专门的酒厂和醋坊,但不少酱园也同时造酒制醋,因为酒、醋、酱油都是利用发酵作用来酿造的。但不管怎么说,酱园姓“酱”,酱菜、面酱、酱油是酱园的主打产品。 酱菜是百姓的长“下饭”,尤适于早餐。如雷贯耳的“六必居酱园”,相传创自明朝中叶,是京城历史最久、最负盛名的老字号之一。“六必居”美味的甜酱黄瓜等酱菜和它的店名,在北京已口口相传了400多年。“六必”既是店名,又是制作原则———“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炽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六必”代表了我国古代几千年积累的高超的酿造工艺水平。 面酱是北方面食中一种不可少的佐料,它有甜酱、咸酱之分。吃烙饼、薄饼、家常饼时,人们爱涂上一层甜酱,裹上大葱;吃炸酱面、拌拉面时,面酱更是主要的原料。当年我支农的五洞闸,那里的农民都会做面酱、豆瓣酱。 酱油则是纯粹的调料品。北方、西部好多饭店里找不到酱油,江南用酱油却普遍,宁波人更少不了酱油。江南许多酱园就凭酱油而出名,如绍兴安昌的仁昌酱园创于光绪年间,它的酱油有太油、头油、顶油、上油、市油之分。它的“母子油”更是酱油中的珍品,该工艺以酱油代替水(为母)放入酱饼(为子),历经半年以上日晒夜露而制成,口感醇厚,鲜甜可口。 南、北的酱园孰早孰迟,我还没有时间去研究它,但跑遍中国的我,感受到南方特别是江南的酱园多而精细。 处于南北交汇处的山东玉堂酱园,酱菜的名声很响,慈禧太后得知后,传旨速将小菜送进宫来。玉堂酱园接旨后喜出望外,立即精选了冬菜、合锦、八宝菜、花生仁、核桃仁等,先在店内做成半成品,再派技术高手林大松和一名厨师乘船进京。经一个多月边航运边加工,待到北京打开罐子,正好光泽鲜艳、甜而不腻、咸而不浊、脆硬适口。慈禧品后连连夸道:果然味压江南、名驰京省。 “味压江南”成了成功的标志,说明过去是“难比江南”的。据说玉堂酱园的创始人戴阿大千方百计学习江南制作方法,并派出一精明伙计扮成哑巴混进江南某酱园当学徒,经两年才摸到了江南酱菜的精要。 在宁波,首批14家“浙江老字号”中,竟有4家是酱园。 其中“味华”创立于1928年,主要经营酱油、米醋、酱菜及大酱等。1994年与宁波酿造厂、宁波酱菜厂合并为宁波市天天调味品酿造公司,2001年成立宁波市味华食品有限公司。 “王升大”最早叫“王记”米店。1989年“王升大”第四代传人王六宝,重新买下经营权,创立公司,重拾祖业。如今的“王升大”已成为一家专业从事粮油食品加工经营的民营企业。2011年在鄞州区高桥镇建了个王升大博物馆,展示当年米店模拟实景和老底子酿造工艺。 “楼茂记”创立时间为l743年,最初经营具有江南风味特色的各档花色酱菜,还有米醋、酱油、香干、鲜麸、黄酒等。1998年,企业改制为宁波市楼茂记食品有限公司,产品扩大到豆制品、酱醋、酱菜、黄酒、麻油等5大系列70多个品种。 “恒利”即慈溪的“恒利官酱园”,创办于1822年,生产的优质酱油曾远销上海、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好格酱油来浪哉,周巷酱油好买哉”,货郎担走村串巷叫卖酱油的身影,曾是一道延续百年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