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四明周刊·记忆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3月04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梁弄大糕

  梁弄镇上随处可见的大糕。(顾玮 摄)

  陈 慧

    2003年,我刚到余姚梁弄时,大糕不过4角钱一块,还不怎么有人吃。菜市场大门旁边卖大糕的两户人家我都认识,一户姓冯,一户姓梅。

  冯家女主人个子高挑,皮肤白皙,笑起来很有女人味。在我印象中,她家的大糕生意并没有做多久就转行办了灯具厂,倒是梅家夫妻俩把大糕生意做得一心一意。

  梅家嫂子叫阿红。阿红姐中等身材,总是笑眯眯的,为人很是和善。我打小不爱吃甜食,她家的大糕我也就是偶尔尝尝。大糕的样子和我老家江苏的垫脚糕有些相似,糯米为原料,小小方方的一块,不同的是垫脚糕是纯白实心的,而大糕中间有豆沙馅子,且大糕的外部印有朱纹,是诸如“福”“寿”之类的喜庆字眼和大糕师傅自家的印记。梅家的大糕上印的就是“怡红”两个字,取了梅家嫂子的小字做标志,就跟贴了个商标似的,吃客们看到就了然于心了。

  平日里大糕的生意并不红火,但端午前一个月,大糕就开始俏起来。新嫁或新娶的人家必须在端午前给亲戚邻居们分送大糕,这是梁弄由来已久的习俗。分多少全凭主人家自定,尽的是个心意。一屉大糕16小块,大概可以分两户。收到大糕的人家必定感谢连连,托着热腾腾的大糕和主人家一起回忆新成家的孩子当年是如何的乖巧,再捎带感慨一下宛如风火轮一般飞逝的日子。分送的是大糕,更是被岁月雕琢的成就感,也许分送大糕的意义就在于此吧!

  大糕真正走红是在四明山旅游节开幕之后,展览区里,梅家夫妻第一次带着大糕的传统制作技艺亮相,几乎所有的人对这种工艺品一般精致的食品刮目相看,就连我这样每天在大糕铺子面前走来走去的人,也重新对大糕定义了一回。

  大糕的魅力在于它是个纯手工食品,现在的人讲究返璞归真,越是慢工细活做出来的食品越能保证最自然的口感。一大群人伸长着脖子等在做大糕的现场,看着大糕师傅灵巧的手上下翻飞,筛粉、点馅、封面、印字,再耐着性子看着模板上的大糕被送进蒸锅里待上一刻钟。等的那会儿功夫,肚子里的馋虫老早扭成一团。好不容易大糕出锅,心里的高兴劲就别提了,一口咬下去———好吃!现做现吃是大糕美味的关键,也只有这样,食客才能即时领会大糕的迷人之处。

  拥有这样特质的大糕在梁弄镇所有的土特产中无疑是佼佼者,美食节、农博会、旅游节上一次次的推广,梁弄大糕的名号终于前所未有的响亮起来,出门会客或招待来宾,用梁弄大糕也成了极有面子的事。去年夏天的时候,我家陈二姐带着单位的一干人马到镇上来旅游,大糕当然是餐桌上的一道压轴神物,让从未见过、尝过大糕的客人好一阵赞美。

  大糕火了,身价也随着名气节节高升,由原来的4角一块涨到1元5角一块。做大糕的铺子不出意外的多了起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今的梁弄,大街小巷里大糕铺子随处可见,大糕的内容亦是推陈出新,不再局限于一贯的豆沙馅,而是煞费心思地开辟了黑芝麻等新口味,外皮也不再是单一的糯米,而是适量地添加了黑米。但不管如何改变,梅家的大糕始终保持着经典的味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