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弓 新华社3月1日发表了一则新闻,其中有新任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王国庆接受采访时说的两句话:“越是敏感问题,越要想办法说清楚。只要不影响国家安全和大局,一些问题为什么不能说?”编辑将这段话加粗以示重要,笔者也赞成王国庆的观点。 王国庆的许诺,第二天就兑现了。3月2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王国庆回答了凤凰卫视和凤凰网记者提出的“敏感问题”:中央政府如何评价香港的“旺角暴乱”,全国政协有什么看法,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政策是否会发生变化,全国政协的港澳委员应该怎么做等等。这些问题确实有相当的敏感度,王国庆也基本讲清了中央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观点和方针政策。 不仅是王国庆。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傅莹向中外记者回答了更多的“敏感问题”:如居民小区拆围墙问题、人大对“一府二院”监督问题、为境外非政府组织提供更规范法治环境问题、所谓维权律师被逮捕问题、南沙扩建岛礁问题以及朝核、中俄关系问题等等。对于这些犀利的提问,风格独特的著名发言人傅莹,都做出了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详尽回应。 “敏感问题”,外延很广,王国庆这里说的,应该专指政治方面重要的又有争议的问题,如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宗教、人权、国防、外交等方面。依我看,政治上的“敏感问题”,一般包含三重特点。一是涉及国家利益,有些甚至是国家核心利益;二是民众比较关注,特别是知识层次高一些的群体更为关注;三是存在着分歧,对有些问题的认识甚至严重对立。这类重要而又复杂的大事,政府机构不仅不能回避,而且要主动地、认真地、坦诚地向公众说清楚,以消除误解以至误判,达成共识、促成共行。这个“说清楚”的重任,非政府机关莫属,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法替代,也替代不了。 新闻发言人肩负双重责任。他们既要代表政府向记者并通过记者向公众阐明观点和立场,体现政府的权威性,又要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又因为“敏感问题”往往存在各种不同意见,要把它说清楚有相当难度。所以,在不少新闻发布场合,有些发言人常常有意无意地回避。遇到“刁钻记者”揪住“敏感问题”不放,他们的对策往往是消极的,或问而不答,或语焉不详。其结果,不仅没有给公众对重要问题的认知带来助益,反而给造谣生事者留出了空间。 要把“敏感问题”说清楚,发言人既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还需要作出不懈的努力。王国庆之所以能对“敏感问题”对答如流,是因为他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为了这个首场发布会,他已经辛苦了一个多月,经常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收集了1400多个问题,听取了60多个部门的情况介绍。他还广泛与主流媒体、都市媒体、网络媒体、外国媒体等沟通,了解他们关注的问题,实现“供需对接”。傅莹虽是公认的老练发言人,但对如此众多的高难度“敏感问题”,不下更多的苦功夫,要一一说清楚也是不可能的。 新闻发布会不可能经常开,它的议题量也有限。旧的“敏感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敏感问题”。所以,要想把所有“敏感问题”主动、认真、坦诚、及时地向公众说清楚,就需要各地的干部和主流媒体经常、积极地参与。 有些问题长期争论不休,有些小事端酿成大事件,有关各方的干部和媒体因为怕负责任而“不敢说”、因为自己没弄明白而“不会说”,是逃脱不了的主要原因。就是说,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发言人的责任担当与勤奋工作,不仅各地的新闻发言人应该学习,各级领导干部和主流媒体也应学习和效仿。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形成活跃而又和谐的舆论环境,才能把全国人民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到共同的大目标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