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3月10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面深化改革
是改革发展的历史大趋势

  徐骏 作 新华社 发

  张晓林

  形成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强大动力和引擎。当前,改革开放正在稳步扎实推进,一些标志性、关键性的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些深层次、体制性的障碍得到清除,制度设计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呈现上下联动、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逐步向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这里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正确认识把握改革规律,不断引领和推进改革全面深化。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发展的必然逻辑,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十三五”规划,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在改革发展中认识改革发展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是有规律、按规律运行的。所不同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不像自然界那样,有一个先于人并相对独立于人的发展规律,不像“自然世界”那样显得“纯粹客观”,而是人置身其中,是活动的主体,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始终是和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纠缠在一起,人的主观意志、思想、观念和行为是参与其中并起作用的。但应明确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凭主观意志、思想、观念随心所欲,率性而为,而恰恰说明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思想符合实际、主观符合客观,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实现预期目标,从而防止和避免碰壁、失误和走弯路。

  在改革发展的问题上,也要这样看。我国的改革发展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中国从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7800多美元,实现了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转变,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广泛深刻的变化?经验在哪里?奥秘在哪里?一个根本性原因不可忽视,这就是认识改革发展规律,把握改革发展规律,按照改革发展规律推进改革开放。谁都无法否认,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也没有现成的书本答案,是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摸着石头过河,从未知逐步走向已知,从知之较少逐步走向知之较多,开拓进取,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也就是说,我们是在改革开放中学习改革开放,边干边学,不断从改革开放的“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不断认识和深化改革发展规律,不断增强改革开放的历史自觉性和主动性,由此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发展之路,也由此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而易见,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发展规律。

  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历史性成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这里蕴涵和凝聚着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基本原则和规律性的认识。新时期以来,研究部署改革开放重大问题的重要会议、重要文件,无一例外地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不断深化对改革开放规律性的认识,并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适时推出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的精辟概况,深刻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内外关系的本质联系、本质特征,包含着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坚持中国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作了新的概况,强调“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这些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概括,侧重点不尽相同,但都是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具体阐述,在精神实质、基本内容、主要原则上是完全一致的,反映了我们对改革开放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毫无疑问,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倍加珍视,很好地坚持下去。

  全面深化改革深刻体现了改革发展规律

  从改革启动到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这30多年,不是无序的时间流逝,而是一个发展脉络清晰、内在逻辑紧扣的历史进程。全面深化改革主题和任务的确立,有着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含纳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必须在“十三五”时期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成为推动“十三五”规划实现的强大动力。

  回顾梳理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党根据一个时期或阶段的形势和任务,都曾分别就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过论述和部署。比如,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述确立了改革由农村走向城市,确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方针政策;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议事议程,讨论和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方向;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制定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思路和新举措;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分别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门就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部署;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作出部署;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和确立了完善土地流转,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的方针政策;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2年党的十八大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并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等。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不管国内环境条件怎样变化,也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始终是我们党历届代表大会和届中全会的重要内容,是一以贯之、毫不动摇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的主题始终不变,始终伴随着中国的发展、推动着中国的发展;二是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环境,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改革开放在不同时期或阶段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党适时召开全会审议和部署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重大改革措施。三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复杂,由一点到多点、由乡村到城市、由经济领域不断向政治领域、社会管理领域、文化领域、生态领域、党的建设领域、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等拓展,范围越来越广,领域越来越宽,力度也越来越大。

  由此可见,“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任务的确立,是有深厚历史渊源的,是从改革开放的历史中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改革开放由单项到多项再到全面,直到今天呈现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大强度的全面深化改革,是时代的特征。这一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兴旺的反映,体现了改革开放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内在逻辑、内在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

  从改革启动到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有这样的发展走势和历史进程,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这深刻体现了社会发展更深层次的基本规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破除思想观念僵化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生产力从来都是一定生产关系下的生产力。推进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某些重要环节的调整,引起生产关系总和即经济基础某些重要领域、上层建筑某些重要方面的变革。正是从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和发展,我们党始终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适时并积极推进意识形态领域的观念变革、政治体制、文化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建设制度以及党的建设制度等诸多领域的改革,使不同领域的改革相互促进、彼此协调、共同发展,由此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今天的“五位一体”的战略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为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既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

  

  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注重改革的整体性、协调性和系统性,但这不是说改革要平均用力,没有重点。“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是没有问题的。此外,还有些重点领域、重点方面、重点环节的改革值得重视,也要重点设计、重点推进、重点突破,以此带动和引领改革的全面深化,形成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改革开放格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来引领新的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显然也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原则和根本遵循。因为,改革是为发展服务的,发展中的难点、重点历来都是改革的难点、重点。“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针对发展中难点、重点而展开,必须攻坚克难,因此发展的难点、重点也就是改革的重点。

  之所以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之所以围绕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改革,实现重点领域、重点方面、重点环节的改革突破,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开放面对的环境条件和形势任务都发生了变化。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仍很疲软,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很多,外部环境的挑战和风险加大。从国内来看,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坐标方位上,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任务艰巨繁重。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自然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消极腐败现象多发等。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决定了我们不能再走粗放型的发展老路,必须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

  具体分析,我们面前的很多矛盾和问题,大多集中在行政管理领域、民生领域和社会管理领域,这反映了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某些环节和经济基础的某些领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某种不适应,是前进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来解决。“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问题,推进协调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建设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进开放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推进共享发展,为开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和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