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火了。 为了表现我国民众智慧的与时俱进乃至超前,五年前一则节目的视频近期上了头条。标题裹挟着强劲的声讨之势:五年前他提引力波被嘉宾嘲讽,如今他们都欠他一个道歉。 “初中学历”“下岗工人”等词汇与高大上的物理学术语结合在一起,在最新发现的“引力波”正像明星般大受追捧的环境下,这位求职者郭先生不无意外地被包装成了一位出自草根的科学先行者,然后始料未及地引发了一场反智的狂欢。 在这场狂欢中,官方的学科权威被民众质疑,一群门外汉以真理与正义之名审判专业者。多么似曾相识的一幕。 反智主义并非中国独有,事实上这一概念最先由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在《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中提出。从狭义上来讲,反智主义指的是在现有知识理论有权威界定的基础上,一种悖逆真理,违背正义的态度,它是错误的、被谴责的,需要权威来正确引导。 而在网络时代,这种态度更加肆无忌惮地彰显出来。 在海量信息潮中,热点新闻一浪接一浪,发送信息之快捷与便利促成了新的传播理念:围观就是力量,转发就是撑腰。数以亿计的网友们受其感召,带着一腔热血与使命感冲锋陷阵,为真假莫辨的事由与观点站队列阵,摇旗呐喊。 然而这个战场的复杂性在于,你何以知道自己是正义的一方?你所获知的一切不过是经过处理的信息,在真相与信息中间无法越过媒体这一中介。 这个战场的恐怖在于,即便你不小心助纣为虐了,也能因同盟者规模的庞大得以安全隐身,并且否认自己点击鼠标转发时触动的传播力量。甚至以“动机论”为自己辩护:我的出发点是好的,至于后果并非是事前所能预料。由此,便极易造成真相雪崩式的坍塌。 “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 这是二战时,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名言。我们对此耳熟能详,却忽略了自己成为谎言帮凶的可能。 或许,这也不能怪我们自己。《怀疑论者》杂志创始人 Michael Sherme在TED的一次演讲中说,“相信是一种自然反应,是本能的一种,我们就是会去相信,相信各种事情。相信是自然的,而不信、怀疑、科学都不自然,那很难,因为拒绝相信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换言之,“轻信”根植于全人类的基因中(可以回想下,历史上有多少的谣言畅行无阻,因此试图将这一问题归咎于民族素质的,请慎之又慎),盲从是本能,而理智却是反自然的。 在争论中,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勇敢的质疑者,其实不过是虚张声势的跟风者。他们追随轻信的是另一个意见领袖,喜欢以挑战权威的方式来彰显自身的价值。可他们本身的素质与水平并不足以讨论一些宏大专业的论题。如错综复杂的政局,如类似于“引力波”这样的专业议题。这些作为爱好私下讨论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要寻求权威的支持,那么首先,请你的成果应该与权威给出的尊重相匹配。 回到这段视频,毋庸置疑,主持人与嘉宾欠这位郭先生一个道歉,为他们在节目中表现出来的傲慢与轻慢,为他们甚至不屑于敷衍式地给出一个求职者以尊重。他们优越感满满,用象征性的几千块钱来显示自己的慷慨并将其打发走,像对付一个可怜的乞丐。 但是仅此而已。 个体的选择从来都是自由的,只要没有危害公众,那么他有权去做任何他感兴趣的事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郭先生所代表的民科(民间科学家),既非广义上的科学爱好者,亦非官方科学家,“他们往往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但却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因此不能与其进行基本的学术交流。”(来自百度百科)因此可以想见,即便官方科学家能够给出的尊重,那也是针对“人”而非所谓的民科的“研究成果”。 在这场狂欢中,最为人诟病的当是部分媒体的推波助澜。五年前,让郭先生走上这个节目,却将之作为小丑加以摆布以提高收视率。五年后,又让这件事情以“翻转”的面目出现在公众面前博取噱头。 于是,个人的行为被放大,围观加转发让对绝大部分对物理学毫无研究的网民冲进了这场狂欢之中。尽管娱乐节目的底线一直低于严肃媒体,但它本质上依然应该是一个社会公器。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器现如今争相扮演着丑陋的角色。 刘慈欣在《三体》中说,“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在媒体放大器效应下,对科学的傲慢一览无余。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只是动了动小指头,却忘了那根压垮骆驼的稻草,可能正是自己放上去的。 一个航天研究院的朋友说,真的科学不需要围观的群众,他们由智者撰写,出现在千万千万群众的教材里,予以绝命的一击———“这是公理,请理解并记住”。 冷静而冷酷。在科学前进的道路上,他们有自己的规则。群众最大的支持,也许是给他们腾出空间。 热点新闻倏忽而来,倏忽而去,但是反智主义的生命力却惊人的顽强。若是可以,在冲锋陷阵前,不妨先让自己冷静一下。 朱夏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