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党史·方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3月14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片片真情系宁波

———纪念陈伟达同志诞辰100周年

  ▲1983年冬,陈伟达在办公室。
  
  
  1945年初夏,陈伟达任中共淞沪地委书记兼新四军淞沪支队政委。
  陈伟达担任省委副书记、四项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期间,在浙江炼油厂(镇海炼化)建设工地上视察。

  2016年是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浙江省委原书记陈伟达诞辰100周年。

  陈伟达1916年3月出生,江苏省灌云县(现响水县)人,193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浙东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战斗、工作多年,与宁波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宁波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宁波人民永远怀念他。

  王佳 胡国忠 李维昶 魏苏      

  投身淞沪地区抗日斗争

  为浙东抗日根据地巩固发展作出贡献

  浙东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国19块解放区之一,地处浙江东部杭州湾两岸,沪、杭、甬三角地带,以余姚的梁弄为指挥中心,包括三北、四明、金萧、淞沪、三东广大地区。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就今后华中战略任务发出两份电报,明确开辟浙东战略基地。根据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领导下,由浦东南渡的抗日武装,浙东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以及从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和第六师、第一师派出的一大批干部,先后汇聚浙东,共同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

  通过4年转战,1944年1月,中共浙东区委领导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梁弄正式成立,下属第三支队、第五支队、浦东支队、金萧支队、三北总队、四明总队、直属大队、警卫大队、海防大队,共计3600余人。同年,浦东支队改称淞沪支队。

  1944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陈伟达受党的派遣,到上海周围地区开展工作,先在浦东开展武装斗争,同时积极组织上海抗日武装。1945年初,他奉命在淞沪地区加强党对抗日斗争的领导,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展党的组织,壮大淞沪支队,有力地支持了上海地下党的斗争,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壮大作出了贡献。

  主持解放初期的宁波建设

  为城市的恢复发展打开局面

  解放初期,陈伟达先后担任中共宁波市委、地委书记,领导宁波人民医治战争创伤,开展新民主主义建设,为新宁波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

  新中国成立之初,宁波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当时,国民党军队正退守舟山,人数最多时达6万之众,不时封锁、袭扰、轰炸我市沿海和城市;宁波是蒋介石的老家,国民党的军事集团虽被消灭,但残存的武装力量如特务、匪徒、持枪的散兵游勇还大量存在,社会秩序极不稳定;金融投机在秘密进行,物价波动频繁,城乡交通尚未畅通,物资交流困难,广大农村民穷财尽,农业生产破坏严重。

  如此局面,能胜利完成城市接管任务,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任务,并在此基础上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了必要准备,这些无不渗透着陈伟达的心血和汗水。

  陈伟达非常重视组织和干部工作,注重加强党的建设。对做好南下干部和当地坚持干部的团结问题做了大量工作,使干部们从军事上的会师逐步走向思想上、政策上的会师。

  当时,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干部,对于抓经济、搞建设,基本都是门外汉,陈伟达便常常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列举工作中碰到的种种矛盾,以及广大群众的情绪和要求,以鲜明的观点、生动的语言,启发干部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认清新形势,适应新任务,要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那股劲,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建设城市,去学习领导生产和企业管理的知识。

  陈伟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生活与生产。一次组织慰问团到老区访问,听到四明山群众毛竹、木炭滞销,他当机立断拨款帮助老区人民生产自救。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南沿海遭暴风雨侵袭,宁波地区3个县的海塘被海水冲塌,大片房屋、棉田被淹。面对严重灾害,他亲临灾区,发动几万群众抢修海塘,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海塘抢修任务。同时,他一贯重视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稳重妥善、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正是这种作风,使他所写的调查报告、所提的设想建议多次得到肯定和重视。

  领导四项工程建设

  为宁波经济腾飞奠定基础

  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陈伟达复出工作。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的他,担任了宁波四项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

  镇海港区、浙江炼油厂、镇海发电厂、镇海清水浦渔业基地四项工程的建设,揭开了国家和浙江省对宁波大规模投资的序幕,成为改革开放后宁波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石。

  陈伟达旗帜鲜明地指出:“宁波这几项工程,是浙江希望所在,不把它建成,誓不罢休。”他为此锲而不舍,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工程建设中的种种难题。

  建设现代化的炼油厂,对于当时的宁波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新兴产业,困难很多。陈伟达亲赴山东考察,详细了解石油化工企业的建设生产规律;积极引进石油化工所需的大批业务骨干,解决人才短缺难题;实地论证、组织兴建海涂水库,解决石化生产的缺水问题;果断决定,集中力量优先供应石化建设所需的特种钢材,解了镇海炼油厂的燃眉之急。

  陈伟达遇事深思熟虑,善抓机遇。上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提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陈伟达开始思考浙江有没有可能和条件建设一个现代化大港。

  时隔不久,上海酝酿要建设一座年产300万吨的钢铁厂,需要寻找一个进口澳矿的中转码头。根据当时海运部门提供的资料,用万吨轮运输澳矿,吨矿运费需12.5美元,而用十万吨轮运输仅2.5美元。建设深水港已成为降低钢铁生产成本的关键所在,势在必行。当时考虑两个选址方案:一个是上海,一个是浙江宁波。陈伟达获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指派专人到镇海大锲镇察看,发现这里有17.5公里长的海岸线,对面有舟山群岛作天然屏障,水深20米左右,不冻不淤,是个天然良港;同时,大锲镇周围有很大一片腹地,可以作钢厂的厂址,也可作港口的堆场。

  不久,中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钢厂的选址问题。陈伟达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会议中,了解到中央决定把钢厂定在上海,定名为宝山钢铁厂。陈伟达明确表示同意这个方案,同时陈述北仑建港的条件和理由,力争在北仑建设现代化港口码头,作为上海宝山钢铁厂的配套项目。

  这次会议结束后,陈伟达特邀国务院有关领导和上海市的主要负责同志,从上海乘船到镇海实地考察。经察看,大家一致认为北仑港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

  经过一系列工作,北仑港建设作为上海宝山钢铁厂的配套项目正式列入国家计划。港址既定后,陈伟达又积极筹划落实指挥部建立、陆上工程和配套项目确定、干部选调和土地规划审批等重大举措,有力地保证了建港工作的顺利开展。原北仑港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原浙江省计经委主任程精业在回忆文章中深情称颂陈伟达北仑港建设之功。

  陈伟达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在各个重大历史关头,都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他顾全大局,坚持原则,公道正派,光明磊落,谦虚谨慎,廉洁奉公。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他勤奋工作,富于开拓和创造精神。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把片片真情、无限关爱留在了浙东大地,留给了宁波人民。

  延伸阅读

  解放初

  宁波各级地方党组织的建立

  为了促进南下部队指战员、南下干部与坚持干部更好地融合,中共浙江省委对浙江原地方党组织进行了调整。余姚解放以后,原宁波地方党组织———中共四明工委结束历史使命,工委书记陈布衣、组织部长兼宣传部长薛驹等暂留余姚县工作。

  1949年5月29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浙江省第二地方委员会正式成立(简称地委)。6月20日,省委公布地委组成人员名单,由第二十二军干部、南下干部和坚持干部组成,丁秋生任书记,沙文汉任第一副书记(因沙文汉未到职,由顾德欢代任第一副书记),陈伟达任第二副书记。地委下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职工部和财经部等5个机构。10月,增设农民工作部;11月,撤销财经部,设立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地财委)。8月7日,省委决定,丁秋生不再兼任地委书记,由顾德欢任地委书记,陈伟达为副书记。10月13日,省委决定,经中央批准,由陈伟达任地委书记。

  地委作为省委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能和任务是:负责在所辖区域内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监督、检查、指导所辖各县的工作,培养、考察、任命所辖区域内的干部。同时,为了应对复杂形势,加快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省委和第七兵团党委对地委与驻军的关系作出规定:第二十二军党委负责指导帮助地委工作,系直接指导关系,地委对军党委的指示应坚决执行;第二十二军党委直接与省委建立联系,凡省委给地委的指示,也同时告知军党委,军党委指导、督促地委执行;地委的工作报告1式2份,1份送省委,1份送军党委。

  1949年7月,省委决定,成立中共宁波市委员会(简称市委)。8月1日,地委、市军管会发出通知,传达省委关于地委、市委和市军管会领导关系的规定:宁波市为省直辖市,市委属省委直接领导,同时,为了密切城市与农村的经济依存关系,也受地委领导,是双重领导关系;市委建立后,仍保留市军管会,以军事管制时期的方法来进行工作,属于立法性质的公文布告,仍用市军管会名义公布实施,市军管会各部门职能应逐渐转移到市委、市政府各部门。8月7日,省委任命陈伟达兼任市委书记,苏展为副书记。10月13日,陈伟达升任地委书记,由苏展任市委书记,王中为副书记。

  地委成立后,立即着手调配干部和建立县、区党组织。1949年5月底,中共镇海县委成立,书记为刘刚。6月5日,中共鄞县县委成立,书记为纪中一。7日,中共奉化县委成立,周效儒为副书记。中旬,中共慈溪县委成立,杨展大任副书记(代书记)。6月,中共余姚县委、中共宁海县委成立,书记分别为林生、杨民奎。8月,中共象山县工作委员会成立,王化祥任书记;10月,中共象山县委正式成立,念方之任书记。在接管过程中,宁波市所属8镇分别以镇设区,建立区委,任命了区委领导人;各县所属区也相继建立区委。

  地、市各级党组织的成立,使宁波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有了领导核心。他们肩负着全面贯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利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领导人民全力建设新宁波的重任。

  摘自《中国共产党宁波历史》(第二卷)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