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3月16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注“快递女” 不能“标签化”

  冯海宁

  

  在四川什邡快递界,一个叫徐璐的女子小有名气,她曾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北京大学新闻专业。身为北大才女,婚后,她却放弃了北京的白领生活,选择回乡,选择做快递,甚至自己骑车到处送快递(3月15日《成都商报》)。但徐璐在最新回应媒体时称“系专升本成教文凭”(澎湃新闻网)。

  新闻的剧情有了反转意味,之前被称为“北大才女”的徐璐,原来拿的只是一个成教文凭,虽然该文凭也是北大所发,但似乎与“才女”的说法有点区别,因为在一些网民看来,统招生与自考生的“含金量”完全不同。

  “北大才女”变成“快递女”,徐璐迅速引起网民关注,但也引来质疑,“现在烦恼死了”。报道称,徐璐2000年考进北大新闻系,但有网友质疑称,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01年,徐璐是怎么在2000年入读的?还有网友发布了北京大学2000年录取的学生名单,其中并无学生名为徐璐。

  也就是说,是“北大才女”这个说法惹的祸。此前,“北大才子卖肉”“北大才子弑母”等新闻报道也曾引发广泛关注,似乎一些新闻与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有关,立马就变成热点。其实,这是把新闻人物“标签化”了。尽管北大每年录取的学生多是高分考生或各省高考状元,北大的教育质量在国内也是顶尖的,但不等于从北大出来的人都是才子才女。动辄称“北大才子”或“北大才女”,不仅会让一些北大毕业生或有压力或傲慢,也会让其他高校毕业生听后不舒服。

  由于“才子”“才女”没有公认的衡量标准,所以这些词现在似乎用滥了。这与“女神”“男神”等称呼被用滥很相似。所以,在描述某些新闻人物时,应该尽量少用一些夸张的、比较虚的称呼,避免产生负面效应。

  徐璐是一个回乡创业的典范,现在是一家快递公司经理,在推进“大众创业”背景下有值得报道的地方,但不一定非要打上“北大才女”这个标签。尽管徐璐在亲友眼中是“北大才女”,但媒体在报道、转载时,不应把“北大才女”作为最大看点来吸引眼球。

  当然,徐璐“系专升本成教文凭”,也不等于她没有“才”———算不算“才女”不能以文凭来衡量。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无论是媒体还是网民读者,都应该理性表达、理性阅读,看淡“北大X X”这样的标签,多关注新闻人物实实在在的东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