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四明周刊·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3月1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藤壶:
礁岩上的美味

  虞 燕

  

  藤壶,俗称“触”“马牙”等,是一种附着于海边岩石上的有着石灰质外壳的节肢小动物,常形成密集的群落。其味极为鲜美,蛋白质含量高,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营养丰富。藤壶味咸,性凉,归胃经,还是难得的中药材。据《中药辞海》《中华本草》等记载,藤壶壳有抑酸止痛之功效,肉可解毒疗疮,主治胃痛吞酸、水火烫伤、小儿头疖、疔疮肿毒等。

  自小生长在海岛的我总能在岛周边的礁岩上见到密密匝匝的藤壶,大小不等,个体饱满,呈灰白色的圆锥形,外观像一座座微缩了的“火山”。其壳口上有能活动的壳板,开可滤食浮游生物,闭则防御其他生物侵扰。藤壶能分泌一种含有多种生化成分和极强粘合力的胶,这就是任风吹雨打潮涨潮落,它们却始终能紧紧吸附在礁岩上的秘密。小时候不知其厉害,妄想用石头把它们从礁石上敲下来,多半是徒劳的———拿出吃奶的力气砸数下,人家也就掉了几点粉末。采挖藤壶(我们岛上叫“打触”或“敲触”)需用专门的铁铲子,“打触人”熟练地对准藤壶底部与礁岩的连接处用铲子一敲,外面的固壳便被敲飞了,然后把藤壶肉铲进随身带的铅桶里。

  藤壶最好鲜吃。岛上最经典的吃法就是,一敲回来即连汤带水装盘来个隔水清炖,我们叫“炖触”。除撒一丁点盐外,无需任何调料,以保持它的原汁原味。炖熟揭锅,会发现盘子比之前满了些许———一层富含蛋白质的似蛋花又像豆腐花的物质被蒸了出来,厚厚地聚积在色泽白嫩、肉质细腻的藤壶肉周边,同时,藤壶特有的鲜香扑鼻而来。尝一口,鲜得你眉毛掉下来!

  将鸡蛋打散加少量黄酒放入洗净的藤壶中清蒸,这便是具有健胃止酸功效的藤壶蒸蛋。藤壶的鲜甜夹杂了黄酒的醇和,轻轻一闻就足以让人食欲大动欲罢不能,吃过一次后更是念念不忘。藤壶比一般的海鲜更难保鲜,即便放进冰箱,不出两日便不再肥美,原有的风味荡然无存。幸好,智慧的岛上人民发明了“醉触”。“醉触”分为生醉和熟醉,生醉即把新鲜的生藤壶洗净,放进玻璃瓶,倒入黄酒,再加少量的白糖和盐,密封数日后食用。若把新鲜生藤壶换成汆水后的半熟藤壶,那就是熟醉了。生醉比熟醉可保存得更久,风味也更原始,下酒下饭都是上选。

  敲藤壶一般选在农历初一、十五前后的大水潮,因为这时的潮汐落差大,在小水潮时被淹没的藤壶都能一一暴露出来,更容易敲到量多、个大、肉肥的藤壶。偶尔在潮间岩石处,可见密集成群的藤壶上又叠了一层藤壶,附生于上层叫“背触”,无沙石味,比底层的更为鲜嫩。遇到大批藤壶群时,为省时省力,人们就会一铲子把藤壶连同它的“火山尖”外壳一并敲下带回,我们把这种带着外层壳的藤壶称作“触蒲”。“触蒲”只需用清水一氽,然后一手持“触蒲”,一手用筷子将“触肉”倒戳出来,挑到嘴里慢慢享用。在我看来,这样豪放的吃法与如此原始纯真的海味实在是很搭。

  多年前,岛民们采挖到大量的藤壶后,一时吃不完就晒成“触干”(藤壶抹上一点盐、晒干,易于保存)。“触干”跟其新鲜时的风味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用于给其他菜肴提鲜是再好不过了,做羹做汤时放几颗进去,纯天然的那种鲜味是味精鸡精等无法媲美的。后来,藤壶的量逐年减少,鲜吃已完全呈供不应求之势,曾有“打触人”黯然说起,有时候根本就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的,敲不到几粒藤壶。“触干”成了一种只能存在于记忆里的“奢侈品”。

  幸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不采挖抱卵的藤壶正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藤壶味美,能长久享用到才算有口福,能让后世的更多人享用到也算是一种造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