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江莱市 汪一煦摄于1982年 |
胡仲光 有人曾说过一句十分精辟的话: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汪一煦就是具有这样能力的摄影家。 汪一煦是余姚市摄影家协会首任主席,摄影界的常青树。20世纪50年代初,师范毕业从事教育工作不久的他,由于写得一手漂亮的美术字和酷爱跑步、篮球等体育项目,年纪轻轻就投身于众多的社会活动之中。1968年,他被借调到新成立的县展览馆,开始专职从事美工、摄影工作。1976年正式调入县文化馆,从此正式开始了他的摄影生涯。 这么多年来,汪一煦自己也说不清拍了多少照片。1986年余姚文化馆遭受的一次火灾,几乎烧毁了他所有的照相底片和有关资料,如今回忆起此事,他仍深感痛惜,因为他深知这些照片的历史价值。去年4月,他与余姚市档案局(馆)签署了协议,决定将他历年拍摄并保存的照片(包括底片、电子文档)及有关摄影资料近5万张(份),无偿捐赠给档案局(馆)收藏。 摄影的最高境界是将生活的瞬间定格为永恒的记忆。他的作品大量记录的是不同年代中,“那城、那事、那人、那物、那景”的变化。一张照片一个故事,一张照片一段回忆。 作品中,有一组跨越40多年、在龙泉山上俯拍的《姚江两岸》令人感慨,共八幅。第一张是黑白照片,拍摄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初:远处连绵不绝的四明山脉清晰可见,城边上有四五座高高耸立的烟囱正在冒着黑烟。近处姚江两岸白墙黑瓦旧式民宅乌压压一片,三四层的楼房就显得“高人一等”了。横跨姚江的新建桥(当时称红卫桥)旁停泊着几只卖海货的渔船…… 第二张照片中可清晰地看到,姚城周边大片的农田和河流,城区只有极小的面积,那是在1972年5月…… 第六张照片显示,姚城开始发生变化……新建桥南岸,一幢大楼搭满了脚手架,高耸的塔吊紧贴在旁边,大楼前面飘浮着三只彩色气球。姚江上少了一座“节制闸”而多一座新的念慈桥。姚江南岸出现了一些红瓦新房子。江北的桐江桥边出现了一幢醒目的白色建筑,上面竖着无线信号发射塔…… 汪一煦对这些照片喜爱有加。他说,姚城面貌日新月异,他每年都会爬到龙泉山上在同一角度拍摄。 摄于20世纪70年代的《江南直街》也颇耐人寻味。狭长的街面,铺着一块块方方正正的石板,两边是一幢幢老式民宅和马头墙高耸的店铺,“江南……商店”字样清晰可见。一些行人拎着竹篮,匆匆赶路…… 酱园街、高阶沿、大黄桥路、最良桥;余姚百货公司、余姚汽车站、县政府门楼;河姆渡遗址发掘现场、念慈桥落成通车典礼、北排延伸工程河道挖掘现场;全国三八红旗手、青年突击队、种粮大户……汪一煦说,每一张照片背后,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岁月流逝,往事并不如烟。有人说过,最珍贵和最难得的个人活动,便是记忆。但由于种种原因,“记忆”往往会像手中握的沙子一样,很快从指缝里溜走……然而,自从摄影出现以后,人的记忆活动可以变得相对简单。 汪老师今年已经85岁高龄了,身体健朗,仍活跃在酷爱的摄影事业中。他说,只要还跑得动,就一直会拍下去,用镜头见证我们的历史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