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海跃龙诗社会员个人诗词作品集 |
|
诗词班赴三门湾大桥采风 |
|
宁海诗词作者在湖头村采风 |
陈青 叶雅琴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400多年前,宁海城关的西门,是徐霞客游历天下的起点,城墙上的青砖写就缑城历史,从西往东而来的洋溪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必经之地。而今西门成了宁海市民文化活动的好去处,宁海县诗词楹联学会暨跃龙诗社也把家安在这里。在2015年成功摘得“省诗词之乡”称号后,宁海人又把目光瞄准“中华诗词之乡”。 灵山秀水毓一城诗人 自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立县,宁海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钟灵毓秀的宁海山水,哺育了方孝孺、胡三省、潘天寿、柔石等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读书种子与爱国诗人。宁海是国家级生态县、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中国旅游日发祥地。 “宁海诗词是有历史积淀和传承的,从唐朝至解放初,有名有姓有诗作的有1000多人,最著名的是南宋的舒岳祥,人称‘阆风先生’。他七岁能作古文,语出惊人。既能商军国之政,也能谈文讲道,正直而有气节。后因不肯对贾似道作软媚之言,离京回乡。南宋灭亡后,隐匿乡里执教,晚年潜心于诗文创作,虽战乱频繁,颠沛流离,仍奋笔不辍。他的诗作较多,且反映当时动乱的年代,是有宋以来宁海第一位诗人,诗文与王应麟齐名。”跃龙诗社老社长张晓邦认为,舒岳祥的创作使杜甫的“诗史”精神得到发扬光大。“近代国画大师潘天寿不仅画好,诗也好。留世的300多首旧体诗信手拈来,不加雕琢,纵横健笔,独树一帜,文学价值很高。” 宁海诗歌文脉薪火相传,中华传统文化扎根沃土。1980年8月,宁海成立了继杭州西湖诗社之后全省第二家诗社———跃龙诗社,张晓邦是发起人之一。“从报纸上看到杭州成立了诗社,想到宁海古典诗曾经的辉煌,我和文化馆创作室的负责人联系成立跃龙诗社,那时候成员一共5个人,对古典诗词也是一边学一边写。乐清人金元宝从报上看到宁海成立跃龙诗社的消息,一定要求加入。诗社成立一周年之际,我们搞了庆祝活动,杭州西湖诗社派了两人来参加,还给我们上了课。” 担任社长30多年来,张晓邦为诗社奉献良多,“以家为社、以社为家”形容他最合适不过,“前26年跃龙诗社的办公活动点就是我家,后来诗社挂靠县政协,才有了专门的办公地点。”宁海诗词作者队伍不断壮大,诗词创作日益繁荣,诗社影响逐渐广泛,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振兴地方诗坛等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目前,宁海县的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有20多人,省一级会员30多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10人。 继反映宁海古今诗人作品的《图龙集》及现代诗人作品集《跃龙新声》出版后,2011年,第一本以传统诗词为载体歌咏宁海的诗歌集《缑乡风情录》发行,受到行家一致赞誉;宁海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应可军历时多年遍查宗谱、考核修订搜集整理古今对联3000余副而成的《宁海楹联集成》,成为宁海传统文化与乡土文明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而《宁海当代诗词选》是从133位宁海籍当代诗人创作的3300首(阕)作品中精选而成,是宁海当代诗词创作的一次大展阅;宁海县诗词队伍的重要培养基地———县老年大学诗词班,将35位作者逾2000首(副)的诗词作品集《满天霞蔚唱升平》(第二辑),作为老年大学成立20周年的文化贺礼;《诗咏宁海三百首》又以鲜明的主题与可读易记的灵动体裁,汇集了77位诗友吟咏宁海灵山秀水与历史人文的300余首(阕)精品佳作,成为宣传宁海、传承文脉、弘扬诗教的一本生动教材;日前,应可军收集整理的《宁海竹枝词》正式出版,收录千余首泛咏宁海风土的“竹枝词”,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浓厚,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有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 诗社会员的个人诗词集更是如雨后春笋。张晓邦的《蹄痕录》《青萍录》《捕风集》,汪超英的《书香阁诗钞》,胡积飞的《梦飞吟稿》《梦飞诗钞》,应可军的《宁海楹联集成》《徐霞客游线沿途景观诗》,叶显瑾的《蔬香楼吟草》,胡小豪的《眠牛山集》,金元宝的《亦庐诗文书画集》,任序亦的《咸草诗词选》,胡家的《斜阳吟草》、《野老吟草》,陈兴汉的《杨溪晚唱》等,数不胜数。 张晓邦还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细节:“离休干部黄稀70岁开始在老年大学学习格律诗,去世前专程把我找去,托付我给他出诗集,并坚持要捐赠1万元给诗社作为活动经费。”赤诚之心令人感佩! “三亮”“五进”诗教蔚然成风 2013年,跃龙诗社迎来换届之年,汪超英接过老社长张晓邦的诗社大旗,他第一个动作是把诗社社址迁往西门,办公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他说:“诗社是诗友之家,这个‘窝’怎么样,影响着诗社的社会地位和凝聚力、感召力。我们将打造一个诗词特色文化广场,诗社新址前面就是徐霞客大道,风景优美,还要在大道上树立诗碑,增加诗词楹联元素,增创一个诗词文化大道,让诗词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其背后是县有关领导、特别是时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诗社名誉社长戴霖军的重视、关心与支持。 在汪超英看来,诗社、诗人、诗词作品过去一直被社会边缘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诗友们习惯于被小众化,诗词的社会功能也被弱化,“但实际上,诗词一直是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宁海诗词楹联学会现有的诗词队伍完全有能力亮出来,我们的创作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多名会员在当今诗词最高刊物———《中华诗词》上发表作品。2013年《中华诗词》5月号《诗词撷英》栏目集中刊登了我社8位诗友的作品,创县级诗社之最;不少诗友在《浙江诗潮》《诗词》等各地各级刊物上发表作品并获奖,体现了我县诗词队伍旺盛的创作力与整体实力。” 诗社走出社会化的重要一步———是“三亮”,即亮出诗社,让社会各界看到诗社,迁新址就是最好的亮相;亮出诗人,每年推出4名在当地诗词队伍中有一定影响和创作成果的“跃龙诗人”,在《跃龙诗声》和县文联《早春》刊物上展示;亮出诗词作品,利用各种媒体刊登诗词作品,展示诗人风采。 诗教工作是另一条主线,“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何融入当下生活有许多工作可做。”意识到诗教重要性的宁海诗词楹联学会决定走出去学习先进地区,他们首先前往已摘得“中华诗词之乡”桂冠的浦江取经,随后确定了“五进”思路,将进学校和机关作为推进诗教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然后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有条不紊开展。 在继续开展学生“经典诗词朗诵”活动的基础上,宁海县教育局将教师诗词楹联基础知识培训纳入教学计划,通过组织诗词爱好者沙龙,定期开展活动,邀请诗社老师进行习作辅导,将作品在教育局内网上发表。潘天寿小学和星海小学是宁海诗教工作开展得比较成功的学校。潘天寿小学的诗教工作起步较早,先前主要开展“经典诵读”的普及与教学,随后学校把诗、书、画三合为一,营造诗教氛围,让校园氤氲诗词芬芳。星海小学强化师生诗词积累,晨读、课前诵读等既让学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了解,又让学生回家练读练背,使家长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提高。“目的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能创作格律诗,最主要的还是让他们收获对诗词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生活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宁海的机关事业单位读诗、学诗、写诗氛围浓厚。县直机关党工委牵头成立了机关诗词爱好QQ群,目前已吸收群友百余人,每天开展诗词常识、诗词鉴赏、诗词作品介绍,随时辅导与修改群友习作,给全县机关事业单位诗词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与共享平台。新近又成立了诗词学习微信群,并日益发挥作用。县直机关党工委还联合县委宣传部在全县县级机关单位开展了“书写经典、传承文化”中华经典诗词书法作品比赛,受到机关诗词爱好者的热烈响应。 县农商行是宁海县诗词楹联学会进企业的示范点,凝聚了很多年轻人,他们不断组织诗词沙龙与座谈活动,开展诗词基础知识培训,在《草根》杂志、行内网、FTP和微信群等宣传媒介上持续刊登诗词作品。诗教先进创建活动为农商行播下了一颗文化的种子,对培育企业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营造“兴诗教、育文化、促发展”的良好工作环境和和谐的人文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意公司也与县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西林月,宁海情”诗词朗诵会,以此培养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 诗教进农村、进社区活动积极开展。桥头胡、胡陈、前童、岔路、黄坛、西店等镇乡街道纷纷成立诗社,追印《诗咏宁海三百首》发放到各村各社区。岔路镇在湖头村文化礼堂设置了诗词墙,在下畈村树立了诗词石碑。宋代著名诗人舒岳祥故里西店岭口村则打造诗词长廊与诗墙,建设“篆畦苑”。双林村、许家山村文化礼堂建设,也将诗墙、诗词长廊纳入方案,增加诗词文化元素。 城乡处处种下“诗心” 如今在宁海新闻网的“文峰论坛”,“跃龙诗声”板块被宁海县诗词楹联学会打理得非常活跃,主题帖已近9000贴,不少外地的诗词爱好者也爱逛这个论坛。汪超英说:“互联网时代诗词的传播手段不断拓展,诗词的短平快正符合当下快速阅读的习惯,我们及时地奉献具有时代性的诗稿,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刷出了存在感。” 前几年宁海出现一群“托举哥”,8位快递员徒手接住从高楼坠下的小女孩,得到社会高度赞赏。诗社组织20多名诗友写了20多首诗词,如“浦水龙山正气多,今来古往费吟哦。人间谁说真情少?且看缑城托举哥!”满满是社会的正能量。除了赞颂类诗词外,宁海县诗词楹联学会还组织创作“同乐园赏梅”“九顷塘赏荷”等丰富审美情趣的作品。“美总是为大众所追求,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诗词当属大美,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种下和传播‘诗心’,推动形成‘乡乡有诗人、处处有诗会’的局面,在全县上下营造学诗、写诗、品诗的良好文化氛围。” 中华诗词独特的文化魅力不仅给宁海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增添了诗情画意,更让宁海文化事业熠熠生辉。而今的宁海,涌动着全县古体诗词学习和创作的热潮,读诗作诗已然成为社会新风尚。宁海下一步的目标是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它是以县政府的名义进行的,并被写入县政府工作报告,创建办设在县委宣传部,由县委宣传部具体组织创建。全县上下正紧锣密鼓进入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组织实施阶段,不断完善诗社组织,广泛开展诗艺活动,积极开展与外地诗社诗友的交流活动,培养“五进”典型,从而壮大创作队伍,培养诗词骨干,打造诗乡品牌。全县各乡村街道将有组织地开展有关诗词文化活动。而在公共文化设施、风景旅游区等地,也将进一步突出诗词文化,丰富乡土文化内涵。 “今年的计划是把诗词活动纳入徐霞客开游节,举办中华诗词高峰论坛,邀请全国各地著名诗人共同研讨《诗乡文化的营建与传扬》,举行‘走宁海、咏宁海’采风活动以及诗词讲座。”汪超英说,他们将以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蓝本,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策划举办宁海诗词大会,以中小学生为主,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重温曾经学过的诗词经典,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我们对举办这项活动很有信心,县教育部门早年编制了《宁海县教育局2013—2015年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中小学诗教活动将进一步得到推广,诗社诗词宣教为地方文明建设服务的理念,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