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四明周刊·记忆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4月0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曾经的“牮屋匠”

  估计现在有九成人不知“牮”字怎么读、是何意,有七成人没听说过“牮屋匠”。“牮”读jiàn,意为斜着支撑。牮屋匠,说白了就是为木结构房屋纠偏的工匠。它不属木匠,但属建筑业,据传它是三百六十行之外的一个特别的老行当。

  中国的老房子特别是南方传统老屋,一般是梁架木结构,没有较深的基石,全靠榫卯来联结。而梁架木结构房子的特点是墙柱分离,受重力的主要是梁柱不是大墙。由于没有坚固的基础,日久年深,这种房屋一般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倾斜。日积月累,这种屋架倾斜会变得很复杂,往往出现多向移位。而牮屋匠,就是巧妙利用墙柱分离的原理,寻找精准的着力点,在尽可能不拆除墙体的情况下,用绳索等各种工具和传统工艺予以纠偏。

  小时候,我在外婆家曾认识一位叫施祥生的牮屋匠,可惜,他已早早离世。最近写《老工匠系列》时,突然想到要补上牮屋匠,但心里毫无积累。又去外婆家找“路头”,在表兄弟的指点下,获悉慈溪浒山的傅家路原称后平畈的村上,旧有多名牮屋匠。于是前往打探。还算顺利,先后打听了5个人,就找到了牮屋匠胡纪盛的家门。我诚恳的话语,很快打消了胡老夫妇的设防。

  胡纪盛师傅今年84岁,23岁起从事牮屋,大约66岁时歇业,干了40多年的牮屋营生。他是于1955年偶遇来浒山牮屋的东阳义乌工程队后,毛遂自荐获得应允而进入该工程队从业的。当然,有了这门技巧后他自立门户了。后来村上有了6位牮屋匠,至今尚存3人。

  “现在为什么不做了?”“老屋没有了还做什么!”这时,我才意识到这是一门依存传统建筑的老手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据说,牮屋也有所谓“土牮”与“洋牮”之分。“土牮”就是仅凭由木头、石头和麻绳组成的简单工具进行的纠偏,这是早期的牮屋;而“洋牮”用的是钢索、拉紧螺杆甚至葫芦吊,工具有了改进。但不管“土牮”还是“洋牮”,牮屋的原理是一样的。

  归纳胡纪盛师傅的讲述,牮屋的过程按先后分为“观测、卸拆、牵引、固定”四个步骤。

  观测就是察看整栋房子倾斜的原因、程度和方向。房屋倾斜的主要原因有:地基沉降,传统木构建筑,特别是民居由于多采用夯基处理,基础层较浅,时日一长地面容易产生沉降;改变原有结构,如搭建、扩建、改建等导致原有梁架结构的受力均匀度改变;气候潮湿、雨打日晒、白蚁侵害等因素造成榫卯腐朽,致使屋架变形。房子的倾斜程度有重有轻,倾斜方向有单向的也有多向的,甚至出现扭曲。找准原因才能对症施治。

  卸拆,是指为顺利实施牵引,先要卸除屋架上某些阻碍牵引的部件。—般按纠偏的方向和程度,分为卸顶、卸板、卸榫和卸墙几种不同方法。卸顶是将屋顶瓦片卸除,卸板即将木地板和木隔板卸除,卸榫就是将管脚榫(用于固定柱子)、燕尾榫(柱、梁枋水平与垂直相交部位尾宽端窄的木榫)及各种木销启掉。—般较少卸墙,如对后加的固定墙体和倾斜严重的墙体,才用此法。   

  牵引,是牮屋中最实质的施工阶段,也是最复杂的一道工序。一般有两条原则:—是将主要柱架结构进行牵引,即对屋架的垂直受力构件正位。二是在多向倾斜的情况下,总是先单向牵引,然后再换向牵引。牵引中一个关键环节是牵引点的选择,必须充分了解并熟悉整个屋架的木构造原理,全凭牮屋匠的丰富经验目测判断,根据不同情况在梁柱上选好几个牵引受力点,然后用绳索加以牵引纠偏。

  固定,就是将已经纠偏后的屋架加以固定。—般采用增加梁柱和榫卯固定的方法。对已腐朽的柱梁或替换或新增,该换则换,宜增则增,可垫则垫。同时对梁柱用榫卯、铁固定件重新定位。这一步也很重要,否则会再次出现倾斜,“旧病复发”。

  纪盛师傅说:如果你牮的房子几年内没有“旧病复发”,原客户的邻居也会光顾你。倘若“旧病复发”,你就会“倒牌子”。说到揽生意,他说:“镇海蟹浦、骆驼等地的生意,比浒山一带好。”确实,早年那些地方连片楼屋比较多。

  问及牮屋是如何收费的,纪盛师傅说,按房子的“横条”收钱,每根收取八角到一元。所谓“横条”,正规称呼是“檩”或“桁”,它两端安装在梁架上,它的多少决定了房子的深浅。我们家乡的老屋一般是七架梁(方言称“七架廊”)、九架梁或更多,七架梁就有八条檩(含作为主梁的“栋”)。

  作为一个单体建筑,老屋至少是三间,多为五间、七间或更多。假定纪盛师傅一次牮五间七架梁的屋,就有40根檩。按单价1元计算,他的收入是40元。这40元要三个人分,因为牮屋匠往往是三人一伙出门。一次牮屋需要两三天,在20世纪60年代,这工资不算高。好在老屋一般是连片倾斜,且多为楼屋,牮楼屋的付费是翻倍的。纪盛师傅说,牮楼屋最多的一次是17间。

  乌镇是我去得最早的古镇之一,当时还没有江南古镇的概念,是冲着茅盾去的。那时印象最深的是乌镇(西栅)河边歪歪斜斜的老屋,很是入画。如今,正是这些水乡的老房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当初西栅几千平方米濒临拆除的斜倒老屋重新又矗立在西市河畔,全靠那些既无任何技术职称,又不会激昂陈述古镇保护理论,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不沾边的牮屋匠。

  我想这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而又身怀绝技的老人,仅凭几根钢索、几个螺钉,就把大批老屋扶正,他们才是中国江南古镇保护的真正大家。想到此,我不由对牮屋匠肃然起敬了。   

  桑金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